豎起尖刀,把魚背魚腹一劃為二,李順動作麻利,神情輕鬆,邊做邊解說:“雪石斑魚肉很好切,反而是骨頭特別硬。海魚骨頭一般都硬,我先把骨頭剁碎了,吊出高湯來。一會兒就用這魚骨高湯,做個魚湯粉。”

眼光落在了魚肉上,李順眉頭輕輕一皺,“至於魚肉,謀叔是真會吃,也是真會為難人……開箱魚背,三詩腩肉,那可是功夫菜啊……三詩是要蝦仁、海鰻……活蝦這兒是現成的,海鰻嘛……”

一邊說,李順一邊露出躊躇的神色。

林小麥微微點頭,說:“對啊……海鰻不上不下的,也屬於細菜。這兒不過是個早餐粉店,就算做午市也是主營快餐……不會備有海鰻的。這一時半會兒的,哪兒搞一條海鰻回來?”

眼睛在保鮮櫃裡掃了一圈,李順胸有成竹地笑了起來:“沒有海鰻也無所謂,因材施制……三詩魚腩做不成了,東坡魚腩吃不吃?”

林小麥一聽,樂了,說:“阿順師傅,三詩魚腩我是聽過名字沒吃過,實實在在的海邊人下酒菜。可是東坡魚腩……真沒聽說過,是我孤陋寡聞了……”

葉賢謀也很驚訝:“三詩魚腩也就是你前幾年外出學回來的,這幾年來不斷鍛鍊,算是有幾分火候,所以我才冒險點了這道菜……東坡魚腩講究葷素結合,不同的食材要不同地處理……需要的功夫還要多。你這傢伙,吃了十全大補藥啊,突然會做這道菜?不是謀叔說,你要真的掌握了訣竅,也不用在村子裡開海鮮粉館了,直接到大酒樓做大廚啦……”

李順笑道:“我當然不會做啦,我是想起昨天晚上我家裡正好有個行家長輩作客。不如搬個救兵……他馬上就到了!我先煮個粉給大家墊墊肚子,怎麼樣?”

葉賢謀也笑了,“是這麼個道理。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那這些起好了的魚肉,你打算怎麼儲存?”

看了一眼門外,林小麥也樂了:“竟然是熟人……文叔?不用儲存了,人已經來到了……我們又有口福咯!廚房有點狹窄。老闆,我們退到外面去?”

做一身休閒走親戚打扮的擔山文走進店裡來,跟林小麥打了個照面,眼底裡閃過一絲驚訝:“原來是你們?”這候bxwx.*co章汜

揮了揮手,林小麥也是又驚又喜:“文叔,什麼風把您吹來了?”

擔山文笑道:“來走親戚,順便看看這邊的魚市場有沒有什麼好東西……我早就聽說昨晚的蝙蝠船上下來了一條雪石斑,結果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在碼頭找來找去找不到,正好收到阿順資訊,說收到一條雪石斑問我怎麼辦。我就跟他說了,放著等我來,我親自辦……”

麥希明是一見到擔山文,下意識地拿手機了,“文師傅,很幸運又碰面了……”

擔山文看了他一眼,笑了笑說:“麥總,早啊……你是真的有食神,每次都能遇到好東西。雪石斑每逢春夏之交產卵,喜歡匯聚在溫暖的沙窩子裡……這時候,最是魚肉肥美之時。”強犧讀犧

麥希明聞言,一愣神,說:“既然是繁衍期,捕食它們會不會造成生態危機?不是太合適吧……”

一邊說著,原本興致勃勃的臉色變得黯然起來。擔山文穿戴好圍裙帽子,上手翻來覆去檢查魚肉,說:“麥總不必擔心……幼年的雪石斑在海里有很多天敵,海葵、水母、海龜……乃至大部分的魚類都能夠捕食它們,但是等到它們長大之後,這一帶海域裡原本的天敵‘角海蛇’卻已經滅絕了。我們人類捕食它們,也算是某種程度幫助平衡生態。”

旁邊葉賢謀和李順也是異口同聲地幫著說話,李順搜出了相關的詞條和知識給麥希明看了,證明雪石斑是可食用魚類,麥希明這才放下心來,頗有些尷尬地摸了摸鼻子,說:“是我想太多了。在國外,捕魚打獵這些規定得都比較死板,一不小心就會面臨檢控。長久以來養成的思維定勢,大家別見怪……”

笑眯眯地搖了搖頭,林小麥說:“老闆,我不是有意針對誰。可是一邊用嚴格到變態的法律來保護一種動物,一邊卻又用盡科技手段來養四十天出欄的脆骨雞之類的……你不覺得,這是妥妥的國際馳名雙標麼?”

看了一眼麥希明的臉色,她吐了吐舌頭,說:“呃,我不說了。言歸正傳吧……我們怎麼吃?”

在擔山文來的時候,李順自覺退到了打荷的位置。店裡食客見到有熱鬧可看,也沒催著出單,都好奇地湊了過來。擔山文說:“阿順,你提出要做東坡腩肉,是因為看到了保鮮櫃裡的新鮮文筍吧……讓我看看你的刀工?”

李順答應著,開啟保鮮櫃取出一小捆又細又長,色澤碧青的筍子來。邊剝筍衣,邊笑著說:“我同學昨夜在山上挖出來的,四個小時物流送到手……要不是有這些正宗文筍,我還想不起東坡魚腩這道做法來。”

讓他先專注做好手頭的事情,擔山文轉過臉,對早就一臉好奇的林小麥問道:“林大妹,我也來考考你。你知道三詩魚腩麼?”

林小麥立刻接過話頭說:“三詩魚腩,是海邊人飲宴的一道名菜。選用大海魚,越大越好,取出肥嫩魚腩切條。再用蝦亂刀剁成蝦膠,也做成長條。加上海鰻背肉,交錯編織方勝狀,入低溫油鍋汆熟。淋上的時候,浸在高湯中,以勺舀食。講究入口滑嫩,是老人小孩、孕期婦女特別適合食用的營養菜品。至於名字為什麼這樣叫……我就孤陋寡聞,不知道了……”

說到最後,她有些慚愧地低下頭去,葉賢謀微微一笑,說:“我來補充一句吧。你不知道它的名字來源,也不奇怪……說起來一字那麼淺。這道菜是源自在離這兒五百多公里的最南端的海鮮城市雷城,那兒是出了名的長壽之鄉。在清朝的時候,出了一位參加了兩次千叟宴的人瑞,名字叫李三詩。”

“三詩老人的111歲生日大壽時,他的子孫早早為他籌備大壽宴席,在這之前,當然要問老人口味如何。李三詩就想起自己在千叟宴上吃到過一道響油鱔糊,特別想吃那道菜。可是雷城並無人懂響油鱔糊做法,且也不產鱔魚。恰好當地叫海鰻做‘白鱔’,子孫裡最有孝心,同時也是酒樓大廚的大孫子李振池,根據老人口中描述的響油鱔糊的口感味道,連蒙帶猜,以海鰻為材料,做出了響油海鱔……”

林小麥忍不住輕聲嘀咕:“那跟三詩魚腩沒關係啊……”制大制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