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縱橫交錯開滿三角梅的空中連廊,越過車水馬龍的繁華大道,也就十來分鐘的步行距離,穿過了一棟大廈,背後又是一條獨立房屋的街道,門前流水門後有樹,程子華看到“蒸有煮意”的招牌,還有門口已經坐了兩排的輪候人群,說:“這個城市倒是有意思,高樓大廈旁就是古董房子,翻新過倒是得別有情趣……嗯,我們是幾號來著?”

顯得頗不安全地邊走路邊低頭看手機,林佳茵說:“畢竟建城兩三千年了……老房子要都圈起來不住人,我們這地方就不用搞建設了……小桌13號……軟體顯示下一桌就到我們。”

也是時間恰好,兩人來到沒一會兒,門口叫號輪到他們。跟著諮客直入喧鬧的大廳,來到剛收拾輪換好的桌子上落座,程子華看了一眼服務員送上來的選單,主動拿過來說:“要不然這次我為女士服務到底?原汁原味的話,就應該點海鮮?”

林佳茵樂得清閒,笑道:“好啊。不過海鮮也講季節,這個季節最好吃蝦和螺,離第一波六月蟹還差著點時間。魚的話,最好是淡水魚,淡水魚裡,又以鯿魚為先,鯪魚也行。實在要吃鹹水魚的話,這個季節黃腳立最好,希望能夠有好點兒的泥鯭……”

連珠脆的話音未落,程子華已把選單遞過來了:“來來來,選單給你,你來點,如果按照你剛才列出來的那些菜,都吃了的話。今晚應該是去不成四個地方了……不過沒關係,也提前完成了一半。我不會介意的。”

接過選單,林佳茵對著程子華狡黠一笑:“老闆,沒事的話最好看看我們老祖宗的古書哦,比如說《三十六計》裡的激將法……蒸有煮意,既有蒸,又有煮。囊括粵菜兩大特色烹飪手法,三十六道散手前兩道,也是應用最廣泛的招牌兩道散手,那麼服務員,我就要一道蒸茄子,一道黃豆醬煮春菜。行了!”

眼看著林佳茵笑吟吟地合上菜譜,服務員原本在電子屏上飛快劃拉,帶著些遲疑地接過菜譜,問:“兩位會不會點太少了?而且兩樣都是素菜……我們這邊今天新到鹹淡水交界的泥鯭魚,要不要來一例鹹酸菜煮泥鯭試試?如果是茹素的話,也有生蒸老百合或者冰心煮玉潔,都是我們這兒的招牌菜,很養生的。”

林佳茵略一思索,說:“好,聽你的,把黃豆醬煮春菜換成冰心玉潔。除此之外不變。就這麼決定啦,請儘快上菜,謝謝。”

看著服務員改好了單子走人,看了一眼旁邊又是泥鯭又是黃腳立吃得熱鬧的鄰桌,程子華說:“如果是野生海釣的泥鯭,味道倒是不錯。就是不知道你們女孩子能不能接受,因為要釣最好的泥猛魚,就得用小蟑螂……泥猛魚是蟑螂天敵,一咬住就不鬆口。過去我和朋友在海邊玩過,半個小時釣了滿滿一桶,也就巴掌大小,處理乾淨黑膜肚腸之後,不放一滴水直接進燒紅的鐵鍋裡焗熟,香味能飄回到海岸上……”

林佳茵也注意到了鄰桌,很是贊成地點點頭:“對呀。我看他們的黃腳立也是好東西,蒸了之後魚鰭還根根往上,顯然是活殺的,生猛。只是……烹煮海產,考驗的是材料新鮮度,只要材料新鮮貨源可靠,哪怕火候缺一點過一點,總有補救的法子。”

他們的對話引起鄰桌注意,那邊坐著的打扮得很時尚的港風年輕女孩就忍不住扭過臉來,好奇滿滿地問:“靚女,聽你說得有紋有路的,你們是美食博主來探店麼?按照你這麼說,吃清蒸的東西,應該點什麼比較好?”

看了一眼站在旁邊已對著他們半側過身子,臉仍面另一個方位的服務員,林佳茵很友善地說:“不是不是,我們就是來吃飯而已。其實你們也很會點啊,兩種魚都是當時得令的……還有一道粉蒸排骨,這道是外來菜……但一張桌子上在,總得有個葷菜頂餓。雜糧拼盤也不錯……美女也是識家啊!”

她沒口子的誇讚聲中,港風

女孩漸漸眉開眼笑。程子華偏偏要說:“你好像沒有回答人家的問題啊?其實我也很想知道,為什麼你要點兩道素菜……以及,冰心玉潔是什麼?”

和港風女孩坐一起的另個穿著職業套裙的中年斯文婦女,笑眯眯地說:“冰心玉潔這名字聽起來,像是姑婆菜變過來的?”

港風女孩頓時好奇地問:“老師,姑婆不是已經沒幾個了麼,自梳女老了之後,吃齋唸佛,閉門度日……姑婆菜還能傳下來啊?”

斯文女教師說:“姑婆有侄子侄孫的嘛。逢年過節,侄子侄孫來接姑婆回家過年,姑婆要不要下廚煮兩道拿手齋菜奉神?分給晚輩們吃一吃?老師家從前就有個姑婆,下過南洋又回來了,很捨得給利是錢我們這些侄孫輩的……她會做一種印餈,加了香茅,就是南洋風味。上次老師也給你帶過啊。”

摸摸下巴,眼睛朝左邊滾了兩滾,港風女孩記起來了,歡聲笑道:“對哦……老師還教過我做呢,不過步驟太繁瑣了,我就忘了。印餈的味道是記得的,用了粘米粉和糯米粉摻在一起,口感不是糯糯的,而是咬下去糯中帶著爽脆,夾著白糖花生餡,加上艾草香茅的味道,特別好吃!”

女教師說:“我姑婆說,真正的姑婆菜是很講究的……不但不能見肉,而且不能放蔥薑蒜。但人生在世,怎麼能不吃五味?就想了許多吊鮮提味的代替法子來……咦,上菜了,我們的銅盆蒸雞……哎呀,那可怎麼辦,太大份了,我們兩個人吃不完呢。”

不知道為什麼,明明兩道簡單的清蒸菜,卻上得很慢。眼見服務員給鄰桌的師生倆端上一盤直徑超過筷子場,熱氣騰騰的銅盤蒸雞,林佳茵也不顧唐突,脫口而出:“這個雞……選得不對啊?”

或許說得大聲了一點,正在忙著給銅盤蒸雞拍照且比心合影的師生倆,也都被驚動了。港風女孩倒也不生氣,問:“美女,怎麼個不對法?”

斯文女教師卻是抿嘴一笑:“雞肉大塊,雞爪骨粗,看看這兒有半個雞頭……嗯,雞冠有肉而不厚不大,這是一隻騸雞,不是我們認為的小母雞。用來做銅盤蒸……也不是不可以,不過須得用鄉下那種兩尺大銅盤,加熱慢,傳熱慢,講究骨有味肉耐嚼,齒頰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