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電影,特別是《盜夢空間》這樣的帶著燒腦元素的作品,是非常容易讓人過度解讀的。

特別是《盜夢空間》正式擴大點映規模之後。

越來越多的人觀看了這部作品,越來越多的人不止一遍地觀看,然後開始進行各種,自己的解讀。

其中有一篇解讀,非常有意思。

人們總是喜歡在一些電影裡面,代入“幕後論”“陰謀論”!

而偏偏這種解讀,還非常有市場。

《盜夢空間》也同樣如此。

一位影評人就寫了一篇這樣的解讀影評。

“你真的看懂《盜夢空間》了嗎?”

這是他的標題,嗯,是個很萬金油的影評標題,但是雖然萬金油,但是架不住就是讓人忍不住點進去看啊。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電影的劇情:《盜夢空間》講的是一個經驗老道的“盜夢師”(可以潛入人的夢境盜取意識)科布,收取商業巨頭李騰的佣金,企圖在其競爭對手費舍爾的頭腦中植入記憶,以毀掉費舍爾家商業帝國的故事。

整個影片的燒腦之處,表面上看是夢境與現實之間不斷的切換。

比如,開頭的老年科布與李騰相遇,是夢境還是現實?

科布在飛機上搭訕富二代費舍,是第一層夢還是現實?

雨中計程車和麵包車是第幾層?

酒店第幾層?雪山第幾層?

科布的妻子瑪爾跌下窗臺後,回到了現實,還是確定邁向死亡?

在影片的結尾,科布是在夢境中還是現實中?

看似疑點重重,但實際上,只要影片的邏輯和主旨想明白了,以上問題就都像一層窗戶紙了。

我們以倒敘的方式開始釐清。

首先,要排除結尾是“開放性結局”的可能性。

這可以說是一個爭議最大的點,有人認為“陀螺旋轉是開放式結局,觀眾可以自由猜想,科布可能在夢中或現實中”。

當然,這裡我們是先排除“開放性結局”可能性之後再來看下面的。

那麼這個結局是什麼呢?

就是最終科布自愈,回到了現實中。他在夢境中,成功去除掉了對妻子瑪爾的負疚感,終於回家了,這也是整個影片的一個大主旨和大邏輯。

那麼科布是怎麼自愈和回家的呢?這就要說一說影片的這條暗線了。

這個暗線,甚至是超越在“科布成為國際通輯犯,幫助巨頭李騰改變競爭對手費舍潛意識,毀滅費舍商業帝國”的“明線”之上的。

故事的起初,科布的日子曾經過得風聲水起,不知天高地厚、尋求刺激的他,和妻子瑪爾構建了一個想象中的世界——他們就像上帝一樣,掌控著那裡的山海、建築、晴雨,並在那裡攜手走過了一生。

夢境中的生命即將結束時,科布仍保持著清醒,他想要帶妻子回到現實世界,然而妻子卻不願在夢中醒來。

為了讓妻子回到現實,科布做了一個危險的實驗,結果這個實驗玩過了火。

也就是在瑪爾頭腦中植入了一個想法:她所歷經的現實都是夢境。

這就像一個永恆的假言命題,如果你經歷的是現實,那麼這個現實一定是夢。

於是已經回到現實的瑪爾,牢記著這句上帝之言,已經回到現實中的她,重複著科布“上一世”帶她臥軌時念著的詩句:你在等一列火車,火車會帶你去很遠的地方……不要問我為什麼——因為我們會永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