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 苦澀,卻值得銘記的童年(第1/2頁)
章節報錯
《小鞋子》雖然給人的感覺有些像是兒童片,但是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在國內擴大放映之後,各路媒體也是紛紛報道給予了這部電影很高的評價。
“《小鞋子》雖然是一部講述兒童世界的影片,但是實際上包含了許多意義。
整個故事的環境是講述伊斯蘭教徒的生活的,那些純樸善良的人民有著無盡寬廣的心胸,他們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同時也遭受著貧困的折磨。但儘管生活上他們是貧瘠的,精神上卻樂觀開朗。他們堅信著:真神會保佑一切。所以他們會施捨於人,幫助於人。故事中阿里和莎拉找到了被丟棄的鞋子,他們想去索要回來時卻發現那個孩子的父親是個盲人。儘管他們只有一雙些穿,可是孩子們認為那個小女孩更加需要這雙鞋子,他們只能望著女孩開心純真的笑臉默默走回家。直到小女孩買到一雙新鞋子,莎拉也沒有告訴她鞋子的事情。儘管那雙鞋已經被小女孩媽媽當作破爛丟掉了。孩子的心就是這麼純潔無私。
李易導演不是第一次拍攝關於兒童的故事,他顯然是一位極其善於捕捉兒童的心理活動的導演。
莎拉穿著哥哥的鞋參加體育活動,起初她是害羞憤怒的,她為自己那雙破舊的不合腳的鞋子感到羞恥,她把腳深深躲藏在同學們的後面。而後老師表揚了她,說穿球鞋上運動課才是應該。莎拉臉上立即綻放出微笑,愉快的將腳拿了出來站在一排鞋子的最前面。儘管孩子早熟懂事,但畢竟只是個孩子。馬芝迪沒有過於強調兩個孩子成熟的一面,反而從一些屬於孩子的細節上捕捉鏡頭,於是整部影片顯得童真簡單,觀眾就在平緩的情節中慢慢的體味和感動了。
不同地域的風格,造就了不同風格的電影,但人類面對困難時表現出的堅毅是相同風格的。這也許是這部影片想要告訴我們的吧!”——《電影週刊》
“《小鞋子》其實是在講一種美好信念。對生活對世界充滿信心和樂觀的態度,那麼一定會有收穫。劇中阿里家一直在為柴米油鹽操心擔憂,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喪失對生活的希望。
阿里爸爸總是在期待美好的明天,於是他為自己的希望去努力。
終於他賺到了錢,為妻子和孩子買了他們想要的東西。儘管還是廉價的東西,但那卻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阿里一直想送給妹妹一雙新鞋子,他去爭取生活中每一個機會。於是他博得參加長跑比賽的資格,並在最終取得了冠軍。獎品並不是運動鞋,但為阿里開闢了新的空間。
而莎拉呢?她失去了唯一一雙鞋子,但她的抱怨僅僅只是哥哥的鞋讓她窘迫不安。她似乎沒有抱怨,滿是信心的認為哥哥一定會送給她新鞋。最後,她還是得到了鞋子,一雙漂亮的鮮紅的新皮鞋。其實這也是導演在整個影片中講述的一種積極生活的態度和方式。
影片中最令人感動的是長跑比賽那段,阿里拼命向前跑著,腦子裡浮現的全是妹妹穿著舊鞋子的模樣。他報著一定要拿到季軍的信念超過一個一個選手,他跑到了第一位並將後面的人長長拉下。但是他只想得到季軍,因為季軍的獎品是一雙新的運動鞋,於是他放慢腳步,回到第三。阿里被別的孩子拽倒摔在地上,他爬起來繼續向前衝。他閉上眼睛衝向終點,他是第一名。阿里倒在地上,老師扶起他時問的第一句話卻是:我拿到季軍了嗎?阿里站在領獎臺望著那雙嶄新的鞋眼裡滿是淚水和失望……還有最後那一刻給到那雙爛了底的球鞋特寫的鏡頭。
喜歡《小鞋子》的風格,這部片子讓人感到溫馨,是啊,即使貧窮又會如何?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一切都會擁有。”——《企鵝娛樂》影評人黃春華
“剛剛看完李易導演執導的伊朗背景的電影《小鞋子》,很長時間都回不過神來,頭緒很亂,但感觸頗深。簡潔乾淨的畫面,阿里一家貧窮但充滿了對生活的希望,小阿里小小年紀就能為父母分擔生活的辛酸,還有阿里兄妹真情的表演等等,等等,都打動了我。
西亞對我們很多人而言是一塊陌生而神秘的地方,我們知道它更多的是戰爭、石油、沙漠、宗教,和屢屢挫敗我們的西亞足球。但這部影片使我對伊朗的印象大為改觀。阿里生活的街區,貧窮而落後,買一雙鞋都可能給家裡帶來負擔。但整個街區非常乾淨,人也很乾淨。再看城市,高樓林立,樹木叢生,小阿里跟著父親出去幹活賺錢,有錢人家一幢幢豪華的別墅,都充分說明伊朗是一個富裕的國家。電影強烈對照出貧富間的天壤之別,但這一切都透過兄妹的童稚眼光來看待,讓人感受到貧困生活中仍存在著金錢買不到的希望與溫暖。
故事情節小阿里丟了妹妹的鞋子,為了不給爸媽增加負擔,兄妹倆合計輪換穿阿里的臭球鞋上學。為了給妹妹買雙新鞋,小阿里想盡了辦法,在和爸爸去做園丁賺了錢後,他首先暗示爸爸給妹妹買雙新鞋子。最後,小阿里決定參加一個長跑比賽,原因是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球鞋,一心想拿第三名的阿里一不留神拿了冠軍。失望的小阿里脫下那雙已經跑爛了的球鞋,把自己的滿是血泡的腳浸在水池裡.紅色的金魚繞著他的受傷的腳遊著
影片的英文名字是《天堂的孩子》,比起《小鞋子》我更喜歡這個名字。原因很簡單,阿里兄妹真摯的感情讓我彷彿置身天堂。”——《南方週末》影評人何潔
同時關於這部電影,許多影迷們也紛紛給予了極高的評分。
大眾影評網上,更是高達九分以上。
“看了《小鞋子》感覺非常實在,凡人小事的故事很貼切人心,那莎拉奔跑的鏡頭真讓人心痛,就為了一雙丟掉的小鞋啊,引起這麼多的辛酸情節,長長的縱深的巷道水溝也非常具有鏡頭感,街道路面的線條感、殘破牆面的紋理豐富性足以創造電影的視覺形式感,鏡頭拍得非常乾淨.
貧窮的特色可以有很多的表達方式,可以拍破爛不堪的布條廢鐵,也可以拍噁心的汙水,但是電影本身就是講究形式感的,是為了更好地對焦於故事情節,而不是無所謂的紀錄破破爛爛,《小鞋子》是窮人的故事,但不是窮困的展覽,而是表現人的智慧,如何解決窘困和維持面子問題,孩子們有著自己渡過難關的聰明辦法,他們本來都在一個學校,可以利用男生和女生分別輪換上課機會輪換穿鞋,這在人們看來有些幼稚可笑,但在那裡的生存環境下,孩子們的認真執著是老師們所無法理解的,正是大人所缺少的犟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