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要省錢,就拍一個人的電影(第1/3頁)
章節報錯
《傷心者》到底算不算科幻?
這個問題也難免被討論。
有網友做了一個投票調查,結果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傷心者》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算科幻。
「我覺得不算吧?畢竟,電影裡面,除了一百五十年後的何夕穿梭時空回到一百五十年前,而且只是以「靈魂」的形式存在,根本無法對這個時代做出任何的改變。
所以,這似乎真的不能算是科幻,因為科幻的元素太少,太少,更多的算是一部劇情片,或者放寬一點,算是軟科幻吧?」
「肯定不算,頂多是一部披著科幻的皮的劇情片!」
「為什麼不算?或許不是那麼硬核,但是應該算吧?《微連續原本》,《大統一理論》時空穿梭,這些難道不是科幻元素?」
「算是偽科幻吧,畢竟所有的科幻元素,只是涉及到了皮毛,或者是當成背景板。」
這注定討論不出一個結果來。
但是很快地就又有國內的科幻導演表示:「真正制約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的,依然還是成本問題。」
事實上,很多人對於科幻電影的感受,印象,依然還是在於大特效電影!
其實李易拍過幾部科幻電影,但是哪怕是當初的《人工智慧》,其實成本也真的不算低了。
也就難怪大家會說,科幻電影的成本太高了。
本身國內電影這一塊,雖然說票房市場比之過去增加了無數倍,可是電影的投資回報週期依然還是很長,而科幻電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當初第一屆科幻電影節的時候,李易拿出的《月球》其實算的上是低成本科幻電影了。
但是那樣的電影始終太少太少,所以最初有人嘗試著模仿之後,效果卻只能說是非常一般。
為此,這個話題時隔幾年又再一次被提及。
而這一次的《傷心者》熱度如此之高,是,這部電影的成本應該是更低的,但是問題也在於此,《傷心者》可以說比《月球》更不具備可參考性。
科幻電影節的座談會上,李易也被邀請上臺。
有青年導演問李易:「你曾經說過,科幻電影未必一定是大製作,但是這些年來,小成本科幻電影,無一例外,都敗的很慘,所以,到底小成本科幻電影之路,是否行得通呢?」
「當然,拿當初的《月球》來說,其實我說的很明白了應該?
單一的環境,物美價廉的主演,以及不需要多高科技的特效,這些加起來,其實就足夠一部小成本電影了。
當然,劇本肯定很重要,我最近又有了一點靈感。
而如何縮減科幻電影的成本,我想首先重點還是在於,花大錢辦小事和花小錢辦大事的區別!
我們很多成本其實是沒有必要的,當然如果不差錢那就無所謂了,可是如果想要花小錢辦大事,那就必須節省。
這裡的節省當然不是說隨便亂省錢的。
這裡有幾個建議,供給大家參考。」
李易說著,底下的眾多青年導演都紛紛拿出紙筆來等著記錄。
「省錢第一招:用一個科幻概念代替那些科幻視覺!」
「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