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泉的影評姍姍來遲。

“在寫影評之前,我做了很多調查工作,下面我讀一段讓我最震撼的文字:對有一些東西是不應該過多地講求回報的,你不應該要求它們長出漂亮的葉子和花來,因為它們是根。記得當初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光裡有無數人為了永動機耗盡了他們的一生。也許我們可以說這只是一些愚蠢的人,可是正是這些人的探索才最終讓我們認識了熱力學定律。他們沒能告訴後人應當走哪能條路,但卻指明瞭其中的某些路是死路。

我看著手裡的半頁紙,上面的每一個名字都是那樣的傷心。也許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樣一些人。古希臘幾何學家阿波洛尼烏斯總結了圓錐曲線理論,一千八百年後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將其應用於行星軌道理論。

數學家伽羅華公元1831年創立群論,一百餘年後獲得物理應用。

公元1860年創立的矩陣理論在六十年後應用量子力學。

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歐幾何的實際應用,但他抱憾而終。一百七十年後,這種在當時毫無用處的理論以及由之發展而來的張量分析理論成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核心基礎。

世界沉默著,為了這些傷心的名字,為了這些傷心的名字後面那千百年的寂寞時光。

其實《傷心者》的故事很簡單,說的是天賦異稟的數學家何夕,為自己研究的成果犧牲一切,為研究離群索居,為出版付出了母親27年的買斷工資,但他畢生努力不為人知,沒人知道這些研究有什麼用。母親把這些書偷偷放到小學圖書館裡,騙何夕說書賣掉了,謊言揭穿,何夕瘋了。150年後,因校舍倒塌,何夕的成果被一百五十年後同樣叫何夕的科學家發現,像鑰匙一樣開啟了當時正在研究的一項偉大研究的大門。

很多人可能認為,這說的是天才的故事,和我們有什麼關係?這故事之所以打動我,是它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遙遠。記得有個小孩曾經考進中科院,之後突然聽說他精神崩潰了,據說是被中海的高房價給逼的,是他的母親接他回家,安頓、修養、重新恢復,和主角特別像吧。

是的,他也姓何,我還以為他就是作者。電影把高智商個人同經濟社會的實用主義衝突擴充套件,變成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但如果發生在我們個人的身上那就是致命性的事故,我又不是表演型人格,我關心的是怎樣才能讓此類事故造成的損失最小化。

首先,要做到身心強悍,對於身心脆弱的人來說,擁有天賦不是上帝的祝福,而是命運的詛咒,而電影裡面的何夕卻沒有強大的內心來保護自己不受世俗的傷害。

花樣做死的數學家伽羅瓦和情敵決鬥,幸好前一晚通宵記錄研究數學五年的成果,後人就用這些資料開創了抽象代數學。

後繼科學家特別想多砍死他幾回,不就是被綠了麼,他晚死幾年可以讓愛因斯坦和霍金省多少心呀。此處來句雞湯,什麼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萬箭穿心開心就好。

同樣的對於何夕而言,不過是一時間不被認可而已,竟然就直接瘋了,所以,他的悲劇是註定的!

其次,承認弱點,尋找同類。

影片裡何夕的致命問題在於個性孤僻且自視甚高,因為無法交流,喪失了求救的機會。

人不是萬能的,研究成果也許可以單打獨鬥,但應用必須推而廣之。發現一個很妙的工具,可能是一個裝置一種演算法甚至是一條定理,你不會用我不會用發現者也不會用,這沒關係,先推廣宣傳,說不準在哪裡就用上了。

最早的特種水泥在水下硬化的那種,開始就是歐洲的偽劣產品,造橋還沒完工就塌了,這玩意被美國人改進後用來修建運河聯通五大湖。我記得曾經有一家企業申請過一項專利,其實就是把馬桶抽水箱裡的浮球閥嫁接到熱水器上,就這也獲獎了。甚至於一些專利,普通人看了也會有一種,我也會的感覺,這不是錯覺,但是卻往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有時候想和做是兩回事。

電影裡面何夕發瘋最直接的導火索就是成果不能應用,但在我看來,關鍵不在於能不能應用,而在於無人認可缺乏支援。有很多人認為,學術界互捧臭腳的現象很噁心,但這往往是不得已的選擇。

人類排斥異己乃是天性,我們普通人當然並沒有理解天才的義務,當然也沒這種能力,這少數可以互相理解的人只好抱團取暖共同求生。

科學家也是如此,一項技術,如果敝帚自珍,那麼可以想象必然是很難被廣泛推廣開來的。

或許你會說何夕嘗試過,老師和學校都不認同,可是僅僅只有這些人嗎?

何夕並沒有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他並沒有去想過,其他的渠道,而是一股腦地鑽牛角尖。

於是單打獨鬥的結果,還是那麼高深的理論,他的渠道是有限的,如何能讓大家知道他的理論?

連知道的渠道都沒有,更談何認同?

再次,無論你多厲害都不能著急,偉大而悲慘,多半活的太短,塞麥爾韋斯(倡導手術前洗手的那個)多活一年,就能看見巴斯德開創細菌學,他的理論構想就有依據了呀。

海蒂拉瑪就幸運得多,她83歲時檔案才解密,要不是活得夠長,她就只能以好萊塢脫星的身份下葬了,而不是CDMA之母。再來看歷史上液晶屏的演變,1888年人類發現了液晶,直到1961年美國將其實際應用,當時的RCA公司一門心思享用液晶來做電視機螢幕,但是一直沒成功,終於放棄這項技術。

小日子公司接棒,將其廣泛應用在電子錶、計算器等小型顯示屏上,直到90年代才出了大屏電視;但後來又被棒子國和華國趕超的超大液晶屏趕超了。所以,單單一個液晶屏,經歷了數個國家百家公司和數萬技術人員的不斷改進,才形成了現在的成熟技術。何夕如果不瘋,堅持寫微博、辦公眾號、從事一下他特別鄙視的教學工作,很可能十幾年後學界就開始接納他的思想,甚至擁有很多粉絲。

當然,如果何夕生在我們這個時代,或許一切都會不同,至少他不需要去為了那一點錢去找母親借,在這個崇拜科學的時代,在這個資訊化的時代,這麼多人裡面,總會有志同道合的人,總會有哪怕不懂,但是卻不明覺厲的支持者。

這個世界比人類想象更復雜,而且未來往往是不可測的,所以儘管我不是天才,但承認自己的無知保持開放的心態才是正道,讓自己隨時被新思想擊碎不斷成長,這裡引用奇葩說裡的金句,碎掉不要緊,因為裂痕是光透進來的地方。

所以,何夕不止生不逢時,同時他的悲劇也和他本身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悲劇早已註定,他當然偉大,然而卻不夠堅強!”

也有人側重於講述電影裡面被忽略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