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無疑是特別的,事實上,關於教育,關於師生的電影並不少見,但是這部電影卻依然是那樣的特別。

這無疑是一部群戲,但是關鍵在於電影裡面的那些個角色,幾乎可以說每一個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人喜歡皮埃爾那深邃淡藍色的眼眸,也有人喜歡傻孩子一般的佩皮諾,有人討論蒙丹這樣的孩子到底算不算是壞種?

甚至有人喜歡那個「反派」角色校長哈彬!

中海國際電影節的場刊上,影評人這樣寫道:「《放牛班的春天》無疑是本屆電影節最大的驚喜,讓人不由地想起當初的李易導演的那部《天堂電影院》。

但是兩者又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連續看了幾場《放牛班的春天》,每每都為它感動。和朋友探討,很多人喜歡馬修,喜歡他把春天帶給了這個被美好遺忘的角落,喜歡他用音樂還原了孩子純潔的心靈;很多人喜歡皮埃爾,喜歡他的天使面孔,喜歡他如天籟般的聲音。然而讓我心久久不能平靜的永遠是那個等待星期六的孩子,佩皮諾。

影片開頭,暮年的佩皮諾冒著大雨去找已成音樂家的皮埃爾。給疑惑的皮埃爾介紹自己「我爸星期六來接我。」然後才說「我是佩皮諾。」是的,在池塘畔底,「星期六」的知名度絕對遠遠大於他的真名,佩皮諾——因為他是星期六的孩子。

池塘畔底,對於馬修而言應該是一個美麗而遺憾的夢。這個矮胖禿頂的男人,用他的善良和責任,拯救了一幫石沉池底的小小青蛙,發現了一副美妙傳神的好嗓音,邂逅了一場微妙而略帶遺憾的愛情。

甚至於他還和黑暗相對抗,用他並不很堅硬但卻挺立的傲岸,擊敗了冷漠而粗暴的校長,看他最終頹然敗下。一個老師能做到此,已經足以讓我們起敬了。然他依然不甘心,他期望著那個「魔鬼」的心腸能如同他的歌聲、他的面容一樣美麗。

敏感的皮埃爾,是佩皮諾之輩可望不可及的。他用特有的冷漠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當然像蒙丹那種連老師都敢叫囂的自然例外。他有天生的藝術細胞,給禿頭老師的第一份禮物就是畫的亂糟糟的頭像,而他的聲音,打動的又豈止那扇鐵門裡的人,更多的電影蟲子為他痴迷、落淚。甚至於他的敏感都有跡可循,他可以為美麗的媽媽而把墨水砸向發現自己的伯樂......

可佩皮諾有什麼?

他沒有強悍的身材保護自己,也當然不會有人為這個笨到連理想都要想半天的傢伙「出頭」。

吃飯,得用珠子去換盤子,睡覺還要付錢。他的智商很低,無法明白馬修冒險提醒的手勢,以為被槍決的元帥是打獵死的。故作聰明,套近乎得來「5+3=53」的答案讓他喜笑顏開。他連一句兒歌都不會唱,沸騰了所有人的合唱團裡他也只能默不作聲,隱匿在大家動聽的歌聲裡期待自己的星期六。

但我喜歡他,因為他是所有孩子當中,最特別的,因為他有愛。

他知道自己的爸爸已死,但他依然要等待,因為他的愛沒有死,他需要一個盛放自己稚嫩的愛的爸爸存在,所以他依然趴在鐵門上等待春天的來臨。

春天真的來了。

禿頭的馬修會問他「怎麼了?」

會在他睡覺的時候幫他掖好被角,會警告蒙丹之輩遠離他,會從他這個助手手裡接過觸手可及的東西。

於是,他的愛有了著落。所以他才會帶著傻笑當著眾人的面向馬修告皮埃爾的密,是愛給了他勇氣。所以他才會帶著自己的小小行囊和布熊,可憐兮兮的向馬修提要求,要他帶自己走,是愛給了他離開的動力。依然是愛,讓他在星期六的下午,跟著一位禿頭的天使坐上了通往幸福的班車。

事實上,我們很多人更多的是像佩皮諾,畢竟,有著天使面孔,天籟嗓音的人始終只是極少數。

而電影展現出來的,也同樣的讓我很難喜歡皮埃爾。

為什麼?因為皮埃爾的確聰明,他的確有天賦,可是我不喜歡他,他功成名就,他獲獎無數,他成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指揮家,可是他忘記了馬修!那個禿頭的男人,他忘記了,是誰給予了他音樂上的啟蒙,是誰給予了他離開那個寄宿學校的機會,是誰說服了他的母親,帶他去里昂!

他忘記了,他甚至冷漠地,記不住馬修的名字。

是啊,或許會有人認為,他的成功是必然,可是世界上哪有什麼必然?

所以,我不喜歡他!我更喜歡佩皮諾!

誰說我們一定要聰明?我們或許不會用嗓音去吟唱動人的美麗,但我們卻可以用愛去感受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佩皮諾矮小的身材,撇起的嘴巴、掉了的門牙,一如我們懵懂且不通世故的童年,盛滿了愛,盛滿了希望。」

也有人把重點放在了片名的「春天」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