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眼裡,殺手是什麼樣的?殺手這一職業以殺人為生,無疑是冷酷和殘忍的代名詞,他們的生活只屬於黑暗,那麼當一個殺手有了牽掛甚至愛情之後,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好殺手了。《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里昂就是這樣一個殺手,他的殺手生涯在遇到瑪蒂爾達之後便彷彿黑暗遇到陽光一樣不再純粹,甚至慢慢消散了

其實仔細換位,那麼我們會發現,里昂如果換成是武俠裡面的俠客的話,或許更加容易理解。

在當今社會,所謂殺人償命,殺手就是實打實的罪犯。

而主角里昂,他不是拿著殺人執照的007,更不是有執法權的執法者,他只是一個殺手。

這樣的殺手作為主角,如果放在眼下的文明社會,那麼天然的就是一個非正義人士。

但是如果放在武俠裡面,放在武俠江湖裡面,那麼他的身份,職業,就不存在非正義的說法了。

我們華國人似乎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俠客情結。從先秦到民國,悠悠兩千餘年,有關俠客的傳聞史不絕書,由此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即「俠文化」,其核心是俠客的行俠仗義行為,而俠客情結正是產生俠文化的社會心理基礎。

在國人的心目中,俠義精神包括了懲惡揚善、鋤強扶弱、生死不懼、大智大勇、一諾千金、不矜其功等多種美德,而以懲惡揚善、鋤強扶弱為其核心,具有十分鮮明的道德價值取向。又因為行俠仗義常常與武功高強聯絡在一起,武功幾乎成為實施俠義行為的必要條件,所以,凡以俠義出名者大多擁有高超武功。這就是華國曆史上「俠客」的基本內涵。

在封建社會里,所謂為強為惡者,幾乎全部來自社會上層,或為貪官汙吏,或為豪強劣紳,因此,俠客的劍鋒所向。大抵在統治階層。

物不平則鳴,社會不平是造成「以武犯禁」的根本原因,也是織就國人俠客情結的歷史根源,誠如《水滸傳》所言:「禪杖開啟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儘管統治者曾屢屢加以鎮壓,但因無法改變「社會不平」的本質,因此也就無法從根本上杜絕這種遊俠現象。例如自西漢初年起,豫魯一帶俠客迭出,漢景帝時為了加以裁抑,不僅「盡誅」各地遊俠,而且族滅了名氣最大的郭解,但是,「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真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了。因此,華國的遊俠之風綿綿不絕,大體與封建社會相始終,「以武犯禁」也就成了華國封建社會一種持續不斷的歷史現象。

綜上,我們不難發現,古代的遊俠,並非各個層面上的正義之士,但是這些能被稱作俠的人,大抵都有一些令人欽佩的特點。

他們幾乎都有拿手絕活,但是卻有自己的原則。

他們也殺人,可是在俠客的世界裡,那似乎並不算什麼,如同里昂!

里昂是殺手,但是他有原則,不殺女人和孩子。

而電影裡面的反派,史丹,無疑是代表著武俠世界裡面的腐敗的官府,於是就有了「以武犯禁」理由。

社會上歷來擁有一個龐大的遊民階層,如僧道、巫卜、倡優、乞丐、匪盜之類,以及大批江湖中人和遊手好閒之人。他們大多數沒有正當職業,謀生多采取非常手段,而且往往與秘密社會有牽連。這是歷史上最不穩定的一個社會階層,常常被視為現存秩序的永恆挑戰者。而俠客多為「布衣之徒」,本來就屬於社會下層,與貧者弱者可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故「振人不瞻,先從貧賤始」。他們無疑是遊民階層中最具有遊離性、最富於冒險性的一群。

俠客們最不願意受到束縛,他們習慣於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甚至不屑與秘密社會為伍。他們自恃武功卓絕,且行事詭秘,也不太把官府放在眼裡。俠客們富於正義感,以懲惡揚善、鋤強扶弱為己任。所有這些,決定了他們總是要同那些貪官汙吏作對,同社會的腐敗醜惡現象作對。

如此,是不是有了比較明確的畫面?

里昂和史丹這些反派對上,於是就有了某種程度上的正義指向,因為他們的腐敗,他們的醜惡,讓里昂對上他們變得合情合理。

更何況

,還有一個瑪蒂爾達在。

於是,一切變得順理成章!

但是殺手也好,俠客也罷,一入江湖歲月催,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里昂同樣如此!」

&nbsp本章完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