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亞瑟為什麼會變成小丑。

有影迷疑惑,亞瑟的行為是否太過詭異?

“亞瑟變成小丑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有人說是從第一次殺人開始,也有人說是他殺了自己的養母佩妮開始,還有人說是看到自己的影片被默裡拿去取笑開始。

於是就有影評人專門針對這一點,進行了分析。

“我們先反過來逆推,亞瑟變成小丑之後,做了什麼?

很多人都驚訝於亞瑟的舉動,但是如果大家一路按著我對亞瑟精神問題的分析,就會知道此時的亞瑟,已經不是原來為母親處處著想的亞瑟了,更不是佩妮口中的那個happy。

如果說亞瑟可以承受世間所有對他的冷漠和不公,對他的謊言和排斥,那麼壓死亞瑟最後一根稻草的,則是亞瑟母親佩妮的謊言,原來亞瑟一生都活在佩妮編織的謊言中,亞瑟的童年並不快樂還受盡虐待,而托馬斯韋恩,也根本不是自己的父親。

其實原因歸咎起來,可以運用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研究個體心理創傷中指出:“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是的,亞瑟顯然就是後者,他就是不幸的人。

亞瑟的不幸童年,他同樣試著用一生去治癒,但亞瑟最後選擇的治癒,是徹底瘋癲和復仇。

亞瑟在弒母前說道:“我原本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劇,但其實它是一出喜劇”。

這句話除了前面說的那個含義,更重要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在解釋亞瑟最後選擇的治癒童年的方式,就是用絕望永不原諒的方式,結束掉母親的生命,從而讓自己的悲劇人生,變成一出小丑式的荒誕喜劇。

著名心理學家伯特也提到過一個論點:“你和你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

這句話怎麼理解,佩妮的一生一直包裹在自己編織的美好幻象中,佩妮幻想著托馬斯韋恩和她愛的死去活來,還生下亞瑟。

而一直包裹在身世謊言下的亞瑟,也幻想著冷漠的哥譚市和某些人,對他報以好感,比如鄰居索菲,蘭德爾,默裡等等。

但其實母子兩人都是現實生活中被踐踏得體無完膚的失敗者。

所以當亞瑟結束掉佩妮的生命時,他也不需要對世界報以任何的幻想和希望,亞瑟內心的小丑需要斷掉和母親的關係(弒母),才能更完全的釋放小丑本身。

因為他發現了,其實一直以來,自己的母親,根本就不“愛”他!

甚至於她曾經是迫害他的人,而諷刺的是,他的童年那樣的不幸,可是她卻要他去笑對世界,帶給世界笑容!

亞瑟的人生是充滿了悲劇色彩的,可以說很多人看到亞瑟,會共鳴,但是卻絕對不會完全共鳴。

因為他的運氣真的太差了!

他生命之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一個是養母,佩妮,結果這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妄想症患者,同時也是極其自私的人。

她收養了亞瑟,但是帶給亞瑟的卻是一個可怕的童年。

而另外一個女人,索菲,更為諷刺,竟然是他自己幻想出來的!

關於索菲,雖然在影片中沒有明說,但當亞瑟去到索菲家中時,顯然索菲被嚇得不輕。

而亞瑟回到家中時,外面明顯有救護車的聲音,而且救護車的急救燈還照進了亞瑟的家,這些暗示都在表明,亞瑟從索菲家中出來時,索菲凶多吉少。

因為在正常情況下,如果亞瑟離開索菲家,受驚的索菲八成會選擇報警,而警察也會因為私闖民宅的罪名逮捕亞瑟,而這些都沒有發生,原因就是有可能亞瑟殺了索菲。

或許是出於觀眾視角的考量,所以導演沒有直接明言,因為這太令人難以接受了。

生命之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一個是妄想症患者,一個是他自己妄想出來的關係,何其的可悲!

索菲自然是無辜的,或許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亞瑟殺了她,會讓很多人難以接受,我猜測這或許也是導演沒有直接給出答案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