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 從受害者到惡魔(第2/3頁)
章節報錯
如今他卸下偽裝,只想活出自己的人生。
他是人們眼中的失敗者,也成了另外一群人心目中的英雄。
他在世界舞臺翩翩起舞,宛如一名藝術家。
以前他認為自己的生活是一出悲劇,現在他意識到,它是喜劇。”
“社會的瘋狂帶來反社會的集體瘋狂,只需要糟糕的一天,人人皆可成為小丑。坦白說,“因為壓迫、所以作惡”的命題已經不算新鮮了,但史蒂文一步登天的方法派表演昇華了整部電影!他的肢體和表情,完美告訴了世人什麼是密不透風的絕對黑暗!”
“當小丑逐層黑化,惡之念開始爆裂成花。人們總會愛看loser的悲劇,他不是超級英雄,而是徹頭徹尾的寄生蟲。被迫害以及cult施虐,貫徹薩德美學,拉斯馮提爾式人性本惡,黑暗中的舞者,只有人制定的規則框架出虛假的“善”。最後暴亂直射如今的集體宣洩反政府主義。史蒂文不愧為戲瘋子演技內外兼修,讓人揪心頭皮發麻。現實魔幻,清醒的人被當作不可捉摸的魔鬼,旁人偽善的舉動比惡人本身更是一種傷害。”
“在全球街頭運動風起雲湧的時日,人物演繹堪稱完滿,營造的歌譚氛圍雖顯微弱,但現實境況恰好可代入,因而類似電影的大爆或許只是這個病入膏肓時代的最新註腳。就像無盡的汽油燃燒瓶,小丑才剛投擲。”
當然了,好評很多,差評也不少。
“意識形態無法接受。看似前衛的反體制,其實不過另一種暴政的再生產。尤其是暴徒對小丑的英雄崇拜,不過是擁有共同敵人的集體高潮,小丑是誰與否無關緊要。當然,不可否認小丑這個角色成功了,但電影失敗了。過剩的音樂和用力過猛的舞臺表演,時刻不忘強意識的讓觀眾共情再共情.”
“好膚淺的片,不懂為什麼這麼多人叫好。說好看的人就像電影裡的眾人把一個神經病當偶像崇拜,挺諷刺的。底層人的悲慘命運我在電影裡都看到了,可這部電影講得膚淺且直白,刻意且毫無深度。把自己的命運歸咎於貧富差距,發神經歸咎於別人的暴力。同樣的故事在優秀的電影裡,即使沒有任何人給予暴力,生活一樣糟糕。”
“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電影,裡面有極其糟糕的隱喻。似乎社會是個雙選題,你要麼理性地發現一切都無法改變,接受妥協,要麼被逼瘋,才可以起來反抗。其實這恰恰隱含了社會的雙選題,你要麼懦弱到只敢捍衛自己現在有的就已經是最好的,要麼勇敢到可以理性明智的反抗。我非常不喜歡這個電影,這個電影有極其惡毒的,迎合市場的糟糕觀念。”
“劇情偏頗,放大了自怨自艾,也給暴力扣上“正義”的帽子。”
等等,等等。
當然了,這些評論都無法阻擋,《小丑》在這一屆威尼斯電影節成為最大的爆點。
而影評人方面,同樣的也形成了兩極分化。
《帝國》雜誌上,著名電影人法爾頓這樣寫道:“先套用一句影片中亞瑟的一句臺詞:“什麼好笑什麼不好笑,都是你們來定義的。”
這句話對應真實而現實世界,影射我們現在的所謂的價值觀,只是一種定義而已,什麼是值得推崇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態,都是我們文明社會說了算,但價值觀這種東西,它真的存在嗎?!
所以《小丑》用極為負面的價值觀挑戰現今社會,那就是如果一部電影能真的影響現實,那麼文明社會該有多脆弱。
《小丑》的故事非常飽滿,前三分之一雖然有些套路和刻板,但中間開始反轉發力,後面三分之一開始走向無界的黑暗,暴力,血腥,價值觀天平的失衡,都在最後壓向觀眾,我們透過2個多小時的電影,清晰赤裸的看著急需社會救助的亞瑟,徹底淪為精神瘋癲毫無人性的小丑。
觀影感受聊完,我們分章節來上正菜,深度解析影片亞瑟變成小丑的各個層面,所以接下來會涉及劇透。
但我想說的是,《小丑》是一部即使知道了劇情,依然能讓人沉迷的作品,甚至,看完我的解析,你再去看電影,你可能更能體會這部作品的能量。
小丑初次登場,就非常的驚豔。
影片開始於亞瑟懷揣著單口喜劇人的豐滿夢想,但現實卻是亞瑟在簡陋的集體扮演小丑的化妝間,準備街頭賣藝賺取微薄的收入。
廣播中放著民風淳樸的哥譚市,正處在混亂的邊緣,人們無心工作。
在化妝間的每一個人,都是小丑,把自己的悲傷掩蓋在白色粉末小丑妝背後。
相比於其他人,亞瑟此時面容更為憔悴,他用手強行扯開自己的嘴巴,猙獰的讓自己強行歡笑,此時亞瑟一滴眼淚交織著眼妝流了下來。
在街頭,亞瑟扮演著小丑,為一個快倒閉的琴行拉生意,結果卻被一群未成年的小混混戲弄毆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