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為何殺掉主持人莫瑞呢?因為主持人利用他,還數次播放他的影片羞辱他。

小丑如何在殺掉莫瑞後脫罪的呢?他什麼都沒做,是別的抗議者製造了車禍。

脫罪後他如何站起來翩翩起舞呢?不是他想做的,是周圍人的起鬨鼓勵他做的。

小丑為何殺掉最終的那位心理醫生呢?因為她與最初的那位心理醫生連長相都十分近似,他們虛偽,從來不真的關心病人。

小丑的任何一步行為都是「被動」的,是「自衛」的,是「報復」的,合情合理,甚至有正義在其中。

這位小丑追求的東西和我們一模一樣,他渴望成功,被動的抓住事業的機會,他渴望被愛,在腦子裡幻想自己被其他人接受,他渴望社會階層的提升,希望得到韋恩的認可,他渴望自尊心,所以在眾人起鬨後,他也享受那樣的時刻。

這還是小丑?這不就是「每個人」麼?」

只是林雲斌的話音剛落下,唐路就不解地問道:「這難道不是優點嗎?他做的事情,都是合情合理,甚至有正義在其中,而且會容易讓「每個人」共鳴,這不是好事嗎?」

「這當然不是好事!如果只是從商業層面上來說,這的確是好事,畢竟,有共鳴,讓人們內心深處的惡,得到釋放,對於票房肯定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但是從影響方面來說,小丑是「每個人」,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好嗎?

既然小丑可以那麼做,那麼「每個人」是不是也可以這麼做?

可是小丑所作所為,本就是非正義的!他是在犯罪,任何理由都不能為真正的犯罪開脫對不對?」林雲斌爭辯道。

其實李易也贊同林雲斌的話,說實話,《小丑》的改編,的確很不錯,可以說自圓其說,自有邏輯。

但是相比起來,李易反倒是更喜歡《蝙蝠俠·黑暗騎士》裡面的小丑。

因為這個小丑,他不要錢,不要世俗意義的成功,不要被尊重。他是徹徹底底的「反英雄」,而「反英雄」也是一種「英雄主義」。這是區分小丑與其他罪犯的區別,因為他還相信些什麼,他要證明他的信念是正確的。

因此面對《黑暗騎士》中的小丑,大家會害怕,他不懦弱,不愚蠢,他意志超強,與我們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中。我們都無法稱他為「異己」,因為我們「無法理解」。

《黑暗騎士》中的小丑,如同《沉默的羔羊》中的漢尼拔博士一樣,像一團危險而龐大的火焰,以我們無法理解的核心運轉著,比起平庸的觀影者。他們以更強的「生命力」旺盛的燃燒。因為我們明白蝙蝠俠的「生命力」是一個理念的想象,是把我們自己無限拔高的形象,是虛假不可信的。小丑和漢尼拔反而體現著一種更本真旺盛,又可信的「生命力」。

其實簡單地說,《黑暗騎士》裡面的小丑也好,《沉默的羔羊》裡面的漢尼拔也罷,他們更多的是讓人害怕,但是他們是特殊的,不具備普遍性。

可是《小丑》裡面的小丑,可怕的地方,就如同林雲斌說的那樣,他甚至有可能具備了「普遍性」!

這無疑是很恐怖的事情。

因為小丑遇到的事情,會不會讓一些觀眾覺得,他那樣做某種程度上,是「對」的!

「小丑其實是可憐蟲,在我看來他簡直是教科書般的

可憐蟲,被領養,養母精神疾病,被養母的男友虐待,孤獨,被陌生人霸凌,被上司錯怪,被同事嫁禍,被他人嘲笑,被他人漠視,努力但不成功,自己也有精神疾病。

你們難道沒有發現,這就是今天所有自怨自艾的現代人對自己生活的寫照,哪個年輕人在網上抱怨不是這些,網路上戾氣的確越來越重,而小丑就是我們自怨自艾的放大版。

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

故事裡的其他抗議者呢?粗暴,野蠻,無腦,***的臉譜化形象,他們就是無數個自怨自艾被放大的庸眾。

所以,如果這個故事拍成電影,那麼我不由地會疑惑,這部電影到底要表現什麼?有錢人是高尚正義的,窮人是野蠻愚蠢的?

一切理智的正常人會幽默豁達的忍受,因為他們理智的意識到他們什麼都做不了。而反抗者都是壞人和瘋子。

階層固化,生活不值得,反抗者又瘋又蠢又壞。這是什麼內容?這不就是每天我們在微信公眾號都在看的東西嗎?」

&nbsp本章完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