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又有幾個人會想著,以後讓自己的孩子也出來擺地攤?

不止如此。

那個年代,望子成龍,很多時候,如果父母有一份工作,他們大多數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孩子未來能夠接過自己的班,子承父業,那已經是足夠讓老一輩的人感到驕傲的事情。

說實話,現在的很多人,是無法理解那個年代的人的。

電影之中,作為鄉郵員的父親無疑是具有著“職人精神”的人,將一生獻給了那些郵包,那些郵路。他的工作是出色的,甚至可以說是輝煌的。並不是那些英勇的將軍或是睿智的科學家們才能成就輝煌的事業,作為一個鄉郵員,這位父親的事業同樣輝煌。

突然李易想起了一句話::人一輩子能專心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這話說出來誰都懂,淺顯易懂的一句話,但是又真正的有多少人能做到?

可是在那個年代,放眼全國,卻有著無數的人,真的一輩子都在專心做好一件事。

回到電影,《那山那人那狗》李易之所以特別喜歡,也是因為,現在的國產片已經很難覓到這樣的節奏:舒緩,悠揚,樸素恬靜,娓娓道來。這一切正如郵差父親的性格,踏實厚道,沉默內向,幾十年如一日地走著這條山路。層巒疊嶂、山清水秀的美麗風景,用腳丈量起來可並不那麼容易,何況還揹著沉重的郵包,一走就是三天。

自始至終,你不會覺得這位老郵差的形象有多麼高大,他是那麼普通,也沒什麼光輝的事蹟,倒是一系列小事兒時刻記在心上,替五婆的孫子給她老人家寫信念信,給和村委會打過架的人單獨送信,收信時檢查沒貼郵票的自己貼上,他很憨厚,卻很細心。這一切做得是那麼自然,自然得讓人不覺有什麼特別,工作如此,亦復何言。

而且老父親是真正的做到了,一輩子專心做一件事!

而這部電影的魅力不止於此。

正所謂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

這像是兒時回姥姥家的所見,更像童年的一幅畫。“山裡人為什麼住在山裡?”

李易兒時也曾這麼問過——青山,綠水,稻田和自在。

但是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他陡然一笑,其實山裡人本就是那幅墨一般濃郁,霧一般神秘的鄉間畫作的一部分。他們好像生來就應該是山的一分子,也許真的是因為他們是神仙的後代罷。可是對於李易而言,這些似乎消失了太久。他從這部影片裡找回了那一點平實,純真與些許執著。也許不僅是山裡人,生活在霓虹燈下的都市人也該保有那樣一幅畫。這是一個平凡的世界,我們最終尋找的也許不過就是這一點點的安靜和恬淡。

李易接下來開始讓人尋找一些那個時代過來的老人,或者有著類似的子承父業的人,進行走訪。

這一趟,他收穫很多。

漸漸也開始明白,或者說對電影裡面的一些東西,瞭解的更加深刻起來。

他開始去認真地分析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可以說是一部公路片,因為這是一個完全發生在路上的故事。當然,這是明線,暗線還是兩代人的交融與傳承,父子兩人對待事物的不同看法及衝突,關於瞎婆孫子、關於走郵路搭不搭車、關於要不要去村長家走走等等。然而,從中卻看不出誰成熟老練,誰青澀懵懂。不經意間,父親發現兒子已經長成成人,兒子發現父親默默老去。

人物塑造方面。電影用了兩種不同的方式來展現父子兩人的心理變化和情感,兒子是心理獨白——聲音,父親是過去回憶——影像。

用兩種不同的方式展示父子兩人的內心世界,在這個簡單且幾乎沒有衝突的故事裡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讓一個簡單的故事層次豐富起來,讓觀影者也能及時進入父子兩的內心,共同完成這一次內心世界的旅行,也是角色鮮活、立體起來的關鍵所在,導演這一處理思路極是恰當。

父親一角色,拿捏張弛有度,毫無嬌柔做作,完全融入到了電影敘事空間,最為出彩的。

電影關於母親這個角色的描述相對比較少,當然也可以理解,畢竟,電影的主題不是母愛,而是深沉的父愛。

而這部電影,或者說這類的電影,其實在李易看來,正是這個時代需要的。人們渴求的東西。

如今的這個社會太浮躁了,浮躁到很多人都找不到人生方向,也快收不回那顆放蕩的心了。

人們慶幸自己遠離家鄉,開始減少跟父母長輩親友之間的交流互動。覺得自己長大了,活在都是建築編織的夢裡,不敢醒來。覺得自己認識的人越來越多,卻找不到幾個能傾訴的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