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大人,時代不同了啊(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以你的意思是拍其他的“英雄”?”趙光明問道。
李易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道:“不一定要是其他的“英雄”人物,其實關鍵還是在於電影的核心!”
“核心?”趙光明有些啞然。
“是的,核心,《黃飛鴻》是一種另類的主旋律,我們現在很多人拍電影,喜歡拍主旋律,因為大家愛看了,可是實際上呢?這類的電影真的他們拍的比過去的好嗎?未必吧?網路上很多以前被大多數人不屑一顧的主旋律電影,現在的口碑卻慢慢地開始上升,為什麼?因為時代不同了啊!”李易笑著也頗有些感慨地道。
過去那些主旋律電影,其實真的有那麼多槽點嗎?或許有,但是現在的這些主旋律電影,大賣的主旋律電影,真的就沒有了那些槽點嗎?
其實還真不是!
只是因為就像李易說的那樣,時代不同了!
當觀眾開始看膩了時下的主流的主旋律電影,那麼就該給他們換換口味了,一些比較特殊的時代的“主旋律”就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比如民國,比如清末民初,等等,可以說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拍了,有太多太多的文章可以做了。
就如同影評人對《黃飛鴻》三部曲的解讀一般。
“為什麼《黃飛鴻》三部曲被越來越多的影迷追捧,甚至奉為經典?
竊以為,是李易導演將各方面的因素、主題都完美地都熔於一爐,亦莊亦諧,亦雅亦俗,可以娛樂,又不失嚴肅。
他用電影的形式來探討華國傳統文化、思想、人性、宗教、信仰、人生價值等深刻的哲學議題,可謂博大精深;難得的是又同時擁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在可以吸引有著獵奇心理的大眾之餘,更足以讓眾多編劇們汗顏;無論是懷著娛樂的心情的消遣式的影迷,還是本著研究的態度的解剖式的影評人去觀看,都會忍不住愛不釋手,拍案叫絕。
《壯志凌雲》,《男兒當自強》,《獅王爭霸》三部曲在炫目好看的拳腳招式,激動人心的打鬥比拼之中,還有著深刻的歷史反思。竊以為李易導演是在藉著這個系列電影表達了他自己的歷史觀,表達了他對晚晴華國在面臨“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時的歷史命運的思考。可以說,李易導演的黃飛鴻系列有著比一般黃飛鴻電影有著更為嚴肅的核心。
他的看法有別於歷史教科書上傳統的論調,尤其在對待西學東漸,中學西化——同時也包含著西學中化的過程的問題時,他表現出了更為謹慎與科學的態度。
或許是因為港島曾經在鷹國殖民統治下長達一百多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在制度、經濟體制、文化觀念、生活方式與思維習慣等方面都與內地有較大區別。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成長並的李易導演,或許看待問題的視角與思維邏輯也會有所不同,對晚清漢洋雜處、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歷史嬗變有著更加切身的體會,故在看待西方文化時便能擺脫極端的民族情緒,站在歷史的立場上,秉持更加公正、客觀的態度。
從電影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李易對那種極端民族情緒渲染下的機械愛國主義的批判,借黃飛鴻對其進行毫不留情的揭露與打擊。這個主題貫穿了整個系列,更成為第二部的思想主題與情節發展主線之一。第二部一開始,黃飛鴻、十三姨與梁寬一行就碰上了白蓮教徒街頭遊行。
白蓮教諸人因不懂十三姨拍照的相機為何物,以為是妖女攜魔物作怪而欲捉拿她。黃飛鴻因此而和他們交上手,幾招過後就看清其本質,斥為邪魔外道、裝神弄鬼。在影片後段,與陸皓東直搗白蓮總壇時,一向溫文有禮,在打鬥中拳讓三分的黃飛鴻滿臉憤怒,下手毫不留情。
其實白蓮教就是在對映當時的庚子義和拳,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抗擊列強,保家衛國,企圖拯救已爛入骨髓,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但是相對於史書上以宏觀視野記載的民族大義與愛國義舉,電影卻深入歷史生活,從微觀當中發掘出了其中的愛國情緒狂歡下的迷信與非人道的殘酷。
“人道主義無關政治、國籍與文化之別”,就是這樣一個常識性的信念,讓人看出了其中的荒謬之處。白蓮教教眾,在影片中甚少主動出擊與列強軍隊戰鬥,反而是屢屢騷擾教堂、醫院,屠殺外國手無寸鐵的傳教士、醫生與老弱婦孺,甚至是連“洋狗”也一樣燒死。黃飛鴻雖然痛恨列強,他們的入侵使得中華大好河山支離破碎,但是他卻一再出手,從白蓮教的火把與刀口下將在華的洋人解救出來,這僅僅是因為“人道主義”的情懷。無論如何,生命是最寶貴的,濫殺無辜的行為,哪怕是舉著為國為民的旗幟,也掩蓋不了其集體暴行的本質。
影片中,白蓮教常在街道遊行,其儀式類似於民間傳統的宗教活動——迎神賽會,受到民眾的夾道歡迎。黃飛鴻一行下榻的那個旅店的老闆更是急急忙忙雙手奉上香油錢,取得平安符後立即貼在門前的柱子上,不迭地念著:多添點香油,保平安……影片中,面對這一幕時,陸皓東暗自搖頭嘆氣,這其實也是在表達他的無可奈何的心情,因為整體國民性如此,憑一人之力是無法一下子改變的。這種心情到直搗白蓮總壇面對那個手執燈籠自以為真的刀槍不入的小姑娘時白熱化至近乎絕望。陸皓東在那一刻如一個突然間一無所有,面臨絕境而彷徨不知所措的人一般喃喃著:走去哪?沒的走了,如果國人都這樣,還有的救嗎?……那一刻真的讓人不禁泛起“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情。
另外一個更深的立意,那便是對國民性的揭露與探討,以及其改變的可能性與方法。電影裡對那個時代的民眾精神面貌、生活心態的刻畫更可謂入木三分,體現出對晚清時代的國民性洞明於心。
整個系列在描繪這方面的鏡頭都精準、簡潔、流暢、精彩絕倫。每一個反面角色的性格的刻畫都可謂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最精彩之處倒不在此,而是在於群眾演員表現的普通國民的言行舉止。從系列的第一部開始,這樣的細節就無處不在。比如,第一部中戲班的班主在客客氣氣,滿臉堆笑地送走前來拍照的十三姨一行後,剛轉身就咒罵道:哼,假洋婆子,穿得比戲服還花巧。
在梁寬和豬肉榮與沙河幫對峙一幕,梁寬扔豬腳砸中沙河幫老大,沙河幫一個幫眾對他的頭說:“大哥,怎麼下臺?”雙方在街頭混戰,附近的民眾紛紛圍攏看熱鬧,街頭小販吆喝:缽仔糕,吃缽仔糕看打架。一人應道:來碗豆腐花;更有茶館的夥計從樓上傾倒開水淋燙下面的人,喊著:還不夠熱鬧,咱們澆澆水就更熱鬧了。
當然,在提出疑問的同時也提出了辦法,對克服國民敝習和民族的前途,在影片中表現了一種樂觀的態度。在第二部直搗白蓮總壇前,陸皓東與學堂的孩子們道別的時候說的那一番話:無論如何,你們一定要熬過今晚,這樣你們這一代便可看到明日的朝陽
我們可以看出電影在這方面的態度是樂觀的,無論國民性如何根深蒂固,在新式的教育下,總會慢慢改變,再頑固的疾病,只要找對藥方,用對藥,那就總有治癒的一天。小姑娘與學堂的小同學們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依然有下一代深受封建迷信的蠱惑,但是同時也有新一代的孩子受到了科學的啟蒙,這些孩子來自五湖四海,操著不同的方言,預示著自由、科學、民主的現代化的價值理念終會傳播到這快古老的土地的每一個角落,使中華民族迎來曙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