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鴻》三部曲的成功,也不禁讓業界的很多人,以及媒體人,影評人,等等,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

“為什麼這麼多年了,卻沒有人拍出這樣的武俠電影?”

其實《黃飛鴻》的模式要說新鮮,也談不上,這類的電影,其實在曾經的港島黃金時代,也曾出現過不少,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很多港島導演,在新世紀之後,雖然打著復興港片,重現港島電影黃金時代的旗號,可是抄作業卻都反而不會抄了,這不得不讓人產生這樣的疑惑,明明還是同一批人,可是為什麼,拍出來的電影,卻和當初差了那麼多?

其實這個問題,在《黃飛鴻》第一部上映的時候,就已經被討論過,只是可惜的是,當三部曲上映之後,似乎結果並沒有什麼改變,有人模仿,可惜的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這也不禁讓人疑惑,到底這是因為什麼?

趙光明也問:“為什麼?”

“哪有那麼多為什麼?我為什麼不繼續拍黃飛鴻?因為有《黃飛鴻》三部曲在,我覺得我恨你再拍出超過這三部曲的“黃飛鴻”了,所以我不繼續拍續集了,我其實挺納悶的,那麼多可以拍的“英雄”,為什麼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黃飛鴻身上?”李易笑著道。

“你的意思是?”趙光明眉頭微蹙。

“其實抄作業,也是要講究技巧的,我知道,大家覺得《黃飛鴻》的IP被三部曲帶了起來,而這個IP反正也不是獨屬於我,我能拍,他們也能拍,所以,大家就全都來拍黃飛鴻了,可是卻忽略了一點,《黃飛鴻》的IP雖然因為三部曲而被炒熱,可是已經有三部曲的存在了,觀眾的心裡面對“黃飛鴻”的印象已經被三部曲某種程度上來說,定格了,至少在短時間內,定格了!就連我自己再想拍,也覺得完全無法超越之前的幾部,更何況是其他的黃飛鴻?”李易其實是能理解的。

首先就像他說的那樣,現在大家討論的最多的就是黃飛鴻,因為三部曲的存在,所以,包括黃飛鴻,包括十三姨,包括梁寬,鬼腳七等等角色,其實都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第一印象。

你這個時候,再拍出來其他的黃飛鴻,天然的會讓人難以接受。

所以這個時候再跟風也好,模仿也罷,不是說不能拍黃飛鴻,而是現階段最好不要,或者說,絕對不是好選擇。

其次,黃飛鴻這種電影,其實真的很難拍,門檻也是真的不低。

一般的劇組也很難邀請到合適的演員,比如趙千,比如吳軍,這樣的有名氣,又有功夫在身,又肯吃苦的演員!

而同樣的,趙千,吳軍他們這些演員,肯定也不會願意去接那些模仿跟風的作品。

再有,就是武術指導團隊,元八爺和於老爺子不是誰都能請的來的。

“你有沒有發現,眼下的一個現象,模仿跟風這類的作品的有不少,可是反而是那些網路大電影,往往能拍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相對比較有意思的作品,反而正統的院線電影,卻往往給人感覺差強人意!”李易笑著問道。

趙光明怔了一下然後點了點頭道:“這個還真的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照理說,院線電影,背後的投資方,和製作方,論資源,人脈,實力都不是網路大電影能比的,可是結果為什麼往往卻恰恰相反?”

李易笑了,其實這種情況真的不是第一次發生。

為什麼?

其實答案說簡單也很簡單。

大概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因為面臨的壓力不同,是,院線電影,不管是卡司,還是導演,亦或者是投資,資源,等等都絕對不是網路電影能相比的,簡單地說一個是正統的一個是非主流的。

院線電影,投資大,自然而然地面臨的風險也更大,而網路電影,投資小,自然回本的壓力也更小,他們需要顧慮的東西也更少。

這也就導致了,院線電影不可能去選之前的熊軍這樣的一文不名的武替來擔任主要角色,因為沒有票房號召力,可是偏偏市場上,適合這類的電影的演員,卻很少,結果就導致了,名氣有了,但是實力卻很難匹配。

效果自然而然地可以想象!

相比之下,網路大電影就不同了,他們請不起那些知名的明星,所以更加偏向實用性和價效比,像武替啊之類的,不要說重要角色了,就算是男主角,也不是不能接受。

所以,效果反而更好!因為這類的武俠片,觀眾已經被《黃飛鴻》系列弄的嘴巴刁了不少。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網路大電影,通常創新什麼的,還真的不擔心風險,所以往往能給人帶來一些不小的驚喜,相比起來院線電影就有些縮手縮腳了。

畢竟不是什麼導演都有李易這樣的魄力,而有這樣的魄力的導演,也很少會去拍跟風之作,結果就導致了眼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