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事情,李易提前來到北美,見到了金塔特效公司的負責人麥克·金。

“我希望的是,大家看到的老年嬰兒,或者老年小孩的本傑明巴頓,都是同一個人”李易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說了一遍。

“這個可以實現但是實現起來難度很高,因為不同年齡段,再加上你的角色的獨特的逆向返老還童,所以,這幾乎不可能實拍!”麥克·金自己就是技術大牛,所以思考了一下很快地回答道。

“能不能先讓小演員來演,再把男主角拍下來,再透過數碼特技把他的頭安在其他演員身上?”李易問道。

麥克·金第一時間就搖頭道:“這不可能,因為這樣做,可以說只是最簡單的換臉,可是最大的問題在於,這樣簡單的方式必然會破壞光影連續性和情節完整性,要讓觀眾相信前後是同一個演員的,不僅僅是人物的相貌,說話時的姿態,微笑時扯動的脖子和胸部的肌腱,喘氣的間歇,都是人物的一部分,也許比相貌更有特徵。

所以,你說的這個方法,是絕對不可能達到你想要的效果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本傑明最初是個矮小的老人,單把成年的男演員變矮是無法讓觀眾相信那是同一個人。”麥克·金又說道。

“那麼以你的技術經驗,你認為我們該如何才能達到我想要的效果?”李易問道。

“我的確有一點想法,首先我們會把三個不同人生階段的人物外形畫了下來,如60歲,70歲,80歲。然後,把扮演本傑明的不同演員的肩部、頭部都拍了下來,經過組合調整,設計出了角色三個人生階段的不同外形。然後,這些外形設計再次掃描調整,和演員的真人表演天衣無縫地結合起來。

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收集男演員的各種表情,再把這些資訊放入不同的3D模型中處理,創造數以千計的角色人物模型。這樣,就可以憑藉3D立體技術和實時影象,把各個演員的表演連綴在一起,讓觀眾看不出其實換了演員。觀眾的印象是,老年本傑明的一舉一動,每一個細微表情,都是男演員在親自表演。這種技術叫“表情捕捉”技術,這種技術很成熟,當然,我們在之前的其他專案裡面也運用到過,只不過不同的是,其他的專案,大多時候,並不是需要真人真臉,所以你的要求,難度會更高。”

“但是我相信,把捕捉的男主演表情和真人演員合成,再加上CG的修飾,一個“真實”的本傑明是可以誕生的!

接下來的難題就是怎麼讓數碼模型動起來。我們會使用軟體工具,一幀一幀地比較演員的真人表演和表情資料庫裡的畫面異同,由此來搭建起一個CG模型,將其和真人表演連線起來。當然這聽起來好像很容易,但做起來非常困難,工作量巨大。

首先拍攝時,主演必須一動不動地站在舞臺中央,我們會用四臺攝像機半圓形把他包圍在中央。這個時候他的臉上不需要有任何化妝,因為表情的採集已經完成。

完成這些之後,畫面分析和製作大體完工,只需要再進行微調,例如眉毛的挑動,眼睛一眨,需要把真人和資料庫裡的影象對應起來。我們人設總監和他的團隊就是專門幹這個的。

然後,我們還需要再調整時間線。因為,如果某塊肌肉通常在挑動眉毛之後扯到,但時間線的錯位卻讓觀眾看到這塊肌肉先跳動,然後才是角色的眉毛一挑。雖然他們不懂技術,他們也會在潛意識中感到哪裡出了問題。”

聽完麥克·金的話,李易眉頭卻是不由地皺了起來。

“這麼說,本傑明·巴頓真正出演的大多數時間,都會是用“臉”和特效完成?”李易問道。

“可以這麼說!”麥克·金點了點頭。

“當然,化妝也同樣的重要,我們需要知道,不同的年齡段,身體上的差異是非常巨大的,我們要表現出不同的時段,他的年齡差異,身體差異,首先需要製作CG髮型。本傑明的角色在影片中年齡跨度長達35年,他需要數量相當多髮型來配合年齡和身份變化。”麥克·金又說道。

李易斯巴達了。

因為這和他之前想象的可以說完全不同。

他原本的想法是,覺得現在的特效技術,應該可以很輕易地做到。

可是聽到麥克·金的說法,那麼這特效的工作量絕對不比一些大片要低了。

現在想想,原版的成本那麼高,李易之前以為是花在了佈景上面,可是現在想想,想來應該更多的是花費在特效這一塊。

畢竟,按照麥克的說法,那麼本傑明的演員,基本上只有在最後的那一段時間裡面才會真正的全身出鏡,而電影大半的時間,都會是CG頭像和真人身軀的組合!

也就是說製作CG的時間會非常之長。

這可以說也是李易第一次感受到,或者說,第一次發現,原來特效真的不止是視覺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