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要前人前往嘉遠關。”

李乾頓了頓,轉頭望向另一邊的李淵三人:“皇叔,大將軍、大元帥,不知三位誰願意擔此重任,掃平敵虜,收復定顒關。”

他的話音落下,殿中的空氣凝滯了片刻,文臣人群中有些躁動,隨即被叫到的楊堅三人全都站起身來,齊聲回道:“臣願往。”

最後李乾還是做出了選擇。

如果如果僅站在個人私慾的角度上,李乾可能願意把他們三個留在京城裡。

但眼下這種局面已經不僅僅牽涉到李乾的皇位是否穩固了,還有國家、民族的安危。

有這前世記憶的李乾下意識就想到了後金入關後,做下的種種駭人聽聞的慘劇。

而如今這種事情就有可能在當下重演……這是李乾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家國與個人之間,李乾最終還是做出了選擇。

但選擇之後,眼下又出現了新的爭執。

有資格趕往嘉遠關的可是有三個人,要選哪一個?

或許武將本人不喜歡戰爭,但不得不承認,因為有了戰爭才有了他們,有戰爭才有他們晉升的渠道。

而對於李淵三人來說,如果能指揮著擊退這次的金兵入侵,收復關防,必將會贏得極高的威望和聲勢!

而且他們三人隱隱也是競爭關係,如果沒趕上這次機會,恐怕就要被自己的對手拉開一大截差距。

所以,這次三人的語氣都異常堅定。

一旁文官們之中的騷動更甚,似乎每個人都有些不同意見,但此時都保持了良好的剋制。

李乾看著這三人,也沉默了片刻,開口想說些什麼,但最後又沒能說出口。

這次不同於上次出征吳國,以前不可能讓他們三個同時出去。

不說別的,只要這三人在外面鬧起了內訌,那還不如根本就不讓他們去。

而且如果只有一個人出去了,剩下的兩人都在京城,那還能借此限制一下出去之人的“雄心壯志”,讓他不敢奮力一搏。

但如果三個人都出去……那可就真成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了。…

李乾沉默著,李淵三人也在沉默,似乎在等著皇帝陛下的決定。

這種時候確實已經沒什麼可說的了,李乾相信自己不管選哪個,另外兩個恐怕都不會答應。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陛下,此時詳細軍報尚未送達,局勢也不見得會崩壞到如此地步。”

秦檜突然開口,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他繼續道:“不如先令左威衛北上探聽訊息,同時行威懾之功,朝廷再行函至明國、漢國,請兩國照應。”

“若金國理智尚存,想必便會自行退兵。”

東北邊關的位置在明國與漢國中間,這個提議確實有可行性。

但在李乾看來,這更多是秦檜的一廂情願。

大乾朝廷對其他諸侯國或許還有些控制力和威懾力,但對於秦漢明的影響……幾乎就等於無。

明國與漢國或許會礙於道德情面,幫忙威懾金國,但卻不見得能做到出兵的程度,甚至他們還有可能樂於見到金兵深入朝廷腹地。

不說別的,如果真讓金兵打到了京城附近,只要一個起兵勤王的口號,就能領著大批兵馬,直接殺到京城來。

而且漢、明兩國在草原上也各有對手,也有源源不斷的關防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