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河橫貫大泉南部三州二十餘郡,西起永州東南淘金郡,途經安州全境,東至鯉州銅陵郡入海,綿延數千裡,乃大泉南部東西走向最為重要水運通道。三州之地亦得益於此,來往商船日夜不停,經濟繁榮程度於大泉內首屈一指。

此刻,一艘長過百丈,高過十丈的三層樓船逆流而上,剛過了安州,進入永州地界。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春夏相交正是雨水最多的季節,今日卻是難得的雲開見日,樓船甲板之上出來觀景的多達百人,熙熙攘攘。更有船上小販提著點心食盒於人群中穿梭,叫賣聲此起彼伏。

靠近樓船右舷處,主人林著欄杆搭起一個簡易茶棚,棚上掛著小幡,翻上四字“溪州餘韻”,後頭還有一款硃紅印章,章紋曲折流暢,帶了些古樸韻味,隱隱能看出章上所刻乃“陽春”二字。兩個小廝,一個於棚內忙碌,另一個接待過往旅客,時不時吆喝著“溪州好茶,旅途勞頓,客人可嘗上一杯解乏。若覺得好,可於小店買些嚐鮮,若要親購,待到了永州淘金郡可轉車馬向西南溪州,隨意到小號任一分店,就說是陽春船上下來的客人,可得些許優惠。”

只是來往試品之人居多,真正出手購買的卻屈指可數。

小廝又一輪吆喝完畢,轉身入棚打算給自己沏上一壺潤潤嗓子,身後卻傳來一個略顯低沉的聲音。

“敢問小哥,若要從淘金郡前往溪州,貴號可有專用車馬能用?”

小廝聞言,趕忙放下手中剛燒好的水壺,快步走到棚外,這才看清,說話之人是一位身著黑袍頭戴木冠的年輕公子。

本以為來了大買賣,可這人雖說氣度不凡,一身打扮卻半點也沒個豪門商賈的樣子,心下欣喜難免洩了幾分,不過面上的笑意卻絲毫未見。

“公子可是要做大宗的買賣,不知所需幾何,是要成品還是茶青,何種品階?”

黑袍公子笑著回道“煩請小哥介紹一二。”

那小廝久在商場底層摸爬滾打,早知道此行最忌以貌取人,沒表現出絲毫不耐煩,趕忙回道“實不相瞞,小號陽春雖未能躋身大泉貢品茶商之列,在這南方四州卻也小有名氣。公子若是對茶品一道稍有了解自然會知道茶分三道九品。三道指的是每年茶青採摘次數順序,最早一次採摘鮮味最好茶香最濃,因此品質也最高,再往後兩次則一次比一次更差。分別稱為頭道、次道與末道。至於三次之後嘛,嘿嘿,採茶的好日子過了,剩下的與普通樹葉無異,做不得茶的。而九品所指乃是製茶技藝之優劣劃分,三道各分上中下三品,總稱九品。若是貢品茶商,頭道上品被欽定為貢茶,不對外售賣。小店中卻有此品,公子若是有心要買,可嘗上一杯,絕不比貢品茶商所制差太多。另外小店只做首次兩道六品的茶葉買賣,末道茶品從未存貨,不知公子中意的是何品階?”

聽了小廝一番言論,黑袍人有些發愣,他本好酒多於好茶,從不曾深究此道,沒想到其中還有這麼些門道。

見黑袍人沒有回答,小廝略微思索,又開口道“當然,公子家中要是有製茶的高手匠人,亦可買些茶青回去試著炒炒看,小店的茶青品種極多,其中又以三葉一梗是為最佳,又稱一芽三青,所屬自然是頭道的茶青,至於能否炒出上品還得看所請匠人手上的技藝如何了。”

小廝話至此處,面上自得之色難掩,好像在與身前之人說,便是真賣你頭道茶青也不見得能做得出上品來。

黑袍人對其略帶挑釁的眼光沒有太過在意,只說“茶青就免了,沒那手藝,成茶若是真好,倒不妨多買些。不過我也不是茶商,買不了太多,頭道次道六品茶葉各來三斤即可。”

小廝聽了前半句話表情慢慢轉淡,沒想後半句一出又來了精神,喜出望外“公子確定?每品三斤!”

黑袍人點了點頭“不過,煩請小哥幫忙準備車馬,領我走一趟溪州。”

小廝大喜過望,趕緊回道“自無不可,待船在淘金郡靠了岸立馬啟程!”

話罷,與黑袍人告了一聲失陪,進了茶棚一邊煮茶一邊與另一個年輕人低聲私語。

不一會便端出一小碗茶水,明言所煮正是頭道上品,取名餘韻,大有與貢茶餘音一較高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