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山海名關 寶刀遭覬(第1/2頁)
章節報錯
柳彥奇一路上修練碧水劍法暫且不提,再說說馬思明北上塞外。
馬思明離開京城,帶著隊伍,一路上往山海關進發,曉行夜宿十日有餘,便來到了山海關前。
據說這山海關乃是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命三軍統帥徐達所建。
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滅掉了元朝,將蒙古人趕回了長城以北,為了防止他們捲土重來,朱元璋下旨命元帥徐達在北方險要之處修建關隘。
據傳說,朱元璋當時因為徐達功勞太高,唯恐功高震主,便想找機會除掉他,或者降罪將他貶為庶民,但是徐達與軍師劉伯溫交好,在劉伯溫的指導下處處小心謹慎,實在沒有把柄好抓。於是朱元璋才命他這個只懂得打仗,對建造關隘一竅不通的徐達去選址建造關隘,而且只給兩年之期,且要求必須能夠做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若建不成或者達不到要求必將被問罪。
徐達哪懂得這些,若是派他衝鋒陷陣,他眉頭都不皺一下,這建造關隘,修築城池的事他哪兒懂啊,別說兩年,就算十年他也修不出來。無奈之下,徐達只好去找劉伯溫,讓他幫忙想想辦法。
劉伯溫早就看出皇上的用意了,可是徐達和自己非常交好,與元朝作戰的時候,對自己可以說是言聽計從,劉伯溫見他誠心相求便決定救他一命,因此,劉伯溫偷偷地陪著徐達巡視北方邊境月餘,最終二人駐馬停在了瀕臨渤海的一處山石上,劉伯溫用手中馬鞭指了指前方的一塊空地說道:“元帥,你往這裡看,此處往北是燕山,連綿不斷,山勢陡峭,可謂是天然的屏障,往南瀕臨渤海波浪滔天,更是難得的天險,若在此山與此海之間的這塊空地上修建一個關隘,足可滿足皇上提出的要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啊!”
徐達素知軍師劉伯溫足智多謀,所料之事無一不中,便說道:“一切聽從軍師安排就是,只是這關隘該修成個什麼樣子呢?”
劉伯溫想了想說道:“這座城不比一般的城池,他即是城池,可供居民居住行商貿之事,又是關卡,可抵禦外來入侵的兵甲,因此要比別的地方的城都要大要高,要修得城連城、城套城、樓對樓、樓望樓,把它築成一座鐵壁銅城。”
劉伯溫又用馬鞭朝四周一指,說道:“元帥你看,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真是個安家定居的好地方呀!日後元帥可命後人來此處定居,不僅可以豐衣足食,若有禍事,長城內外都是避難良所。”
據說徐達後來真的聽信了劉伯溫的建議,讓自己的兒子來此處居住,不光是徐達的兒子,就連常遇春和胡大海的兒子聽取徐達的建議也遷居到了山海關。這三家的後代,在山海關城裡修了徐達廟,城東北修了胡家墳,城西南修了常家墳,都立了石人石馬石牌坊。
徐達聽完劉伯溫的話連連叫好,當日回營,二人連夜畫圖,第二天派副將送往京城。朝廷准奏,命令立刻動工。整整幹了一年零八個月,關隘竣工。
一天早朝,朱元璋一看徐達、劉伯溫回來了,便問道:“二位愛卿迴轉京城,關隘城池可曾築成?”
二人出班奏道:“託聖上洪福,關隘城池已經全部完工。”
朱元璋聽了並未表現出多大的高興,因為他並不希望他們二人能夠按時完工,不按時完工自己就可以明正言順地治他們的罪了,就可以削去他們手中的兵權了。如今提前完工,不但不能治罪,反而有功了,於是想了想說道:“既然關隘已經建成,那你們二位可曾給關隘想好名字啊?”
徐達和劉伯溫二人私下裡的確已經想好了關名,只等回京奏請皇上知曉了,劉伯溫聽聞朱元璋如此發問心中一緊,知道事情有些不妙。
徐達性情耿直,根本就揣測不到朱元璋的真實用意,張開嘴剛要將二人事先想好的名字說出來,只見劉伯溫搶先跨前一步說道:“啟奏萬歲,如此險要關隘,臣知其重要,故而我二人未敢私下妄自命名,此次回京,一是報捷竣工,二是請皇上題寫關名。”
劉伯溫腦袋轉的太快了,若不是他搶先一步搶過話頭,讓徐達說出來關隘名稱,勢必要被朱元璋降罪,你想啊!未奏請皇上,私自命名,你這是沒將當朝天子放在眼裡啊!此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能算小了,治你個罪降職外放都不在話下。
朱元璋看著劉伯溫,心說:“我本無心傷你,只想奪下徐達手中兵權,你卻三番兩次的出力保他,這還了得!容我日後慢慢的處理你。”
朱元璋聽了劉伯溫的話,知道他已經將自己降罪的路堵的死死的了,只好說道:“那你描述一下關隘的情況,大家一起來起個名字。”
劉伯溫說道:“這座新城,南入渤海之濱,北依燕山之險,關隘居中而建,真可謂連山通海之關,萬歲聖明,請萬歲恩示!”
朱元璋聽完描述,把手一擺,說道:“好,既然連山通海,那就叫山海關吧!”
山海關因此得名。
後來,據說劉伯溫斷出來朱元璋要對大明功臣下手,自己又多次獻計救過徐達,恐怕難逃朱元璋的黑手,於是決定放棄榮華富貴,告老還鄉隱居山林。
徐達得知訊息追了上去說道:“軍師這一走,再沒人救我,我徐達也隨軍師歸隱得了。”
劉伯溫說道:“皇上不能容我,是因為他妒忌我的才華,你和我不同,你性情耿直,不善於謀變,只要你能夠放棄手裡的兵權,可保你平安無事,再有,每逢大事,切記不可離開皇上半步,你若能做到這一點,保你平安無事。”
徐達牢記劉伯溫的話,每次遇到大事,他都不離開朱元璋半步,終於逃過功臣樓之劫。
馬思明等人護著車隊來到了山海關前。看著這座城池關隘,馬思明思緒萬千。他難以想象,當年這裡曾發生的一切。
如果當年吳三桂沒有獻關投降滿人?如此堅固的關隘,兩邊又有天險,滿人能夠進得了這個關隘嗎?
如果當年李自成不縱容部下霸佔了吳三桂的美妾陳圓圓,吳三桂會投靠滿人,引清兵入關嗎?
如果只能是如果,事實永遠是事實。
小布庫鄂博哏來到近前說道:“馬教頭,想什麼呢?”
雖然馬思明被康熙皇帝封為大內一等帶刀侍衛,以往跟隨他的那些小布庫們依然跟隨他練習武藝,他們依然叫他馬教頭。
馬思明回過神來說道:“沒什麼,我在想關於這座城的事情。鄂博哏,招呼大家進城,然後找家店住下,今天不走了。”
鄂博哏答應著,然後縱馬走到前頭,吩咐前面開路的護衛進城後休息。
一行人進了山海關,找到客棧安排妥當,馬思明便獨自一人出來溜達。
他徑直走向城牆,守城計程車兵驗看了他的腰牌,放他上了城牆。馬思明順著城牆,來到連線燕山的長城之上,放眼看去,關內關外,沃野千里,若沒有戰爭,這裡該是多麼好的定居之所啊!
就在這時,一條身影從遠處向著他極速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