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快劍斬將 夜觀星空(第1/2頁)
章節報錯
柳彥奇辭別了母親,剛出昆明還不到二十里,忽聽得前面山頭上傳來三聲訊號炮響,柳彥奇連忙勒住坐騎,向前望去,只見前面塵土飛揚,打樹林裡面閃出一彪人馬,攔住了柳彥奇的去路。
柳彥奇定睛一看,來者不是旁人,正是吳三桂的二兒子吳應麒,後邊緊跟著而來的正是那日和自己在演武場上比武之時,用鑌鐵霸王槍挑開自己衣襟之人,他後面還有數員戰將緊跟著來到了跟前。
這些人全都披掛整齊,帶著兵器,顯然不是來為自己送行的,而是來取自己性命的。
柳彥奇心想,吳三桂果然是說一套做一套,明裡和自己交好,欲和自己共圖反清大業,暗地裡居然派他的兒子帶兵埋伏在半路上,劫殺於我,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人。
實際上,事實不像柳彥奇想的那樣,吳三桂之所以不對柳彥奇動手,只是想利用於他,因為吳三桂知道,柳彥奇武功高強,殺他並不容易,但是,若能為自己所用,對自己大有好處,所以,這才故意向他示好,同時也是安慰陳圓圓,因為他一直覺得自己這麼多年來,的確愧對陳圓圓,當年自己為了奪回陳圓圓,被後人稱之為衝冠一怒為紅顏,可是,真正奪到手之後,因為她懷了劉宗敏的孩子,而又冷落於她,致使她寒心出家。所以,吳三桂並沒有打算殺掉柳彥奇,至少暫時不打算殺掉柳彥奇。至於碧水劍,他因一直沒有參透劍譜,而沒有最大能力地發揮它的威力,後來聽說自己家被李自成燒殺一空,想那劍譜也一定一同焚燬了,因此暫時並沒有打算從柳彥奇手中奪回碧水劍的想法。
吳應麒今天埋伏在這裡要劫殺柳彥奇,完全是他自己的想法。
吳應麒原本以為父親會殺了柳彥奇,奪回碧水劍,沒想到父親非但沒有殺柳彥奇的意思,反而還收他為義子,還讓自己與柳彥奇兄弟相稱,吳應麒滿心的不願意,但是,在父親吳三桂面前又不敢違背,因此表面上稱柳彥奇為兄弟,可是心裡早就恨得牙根癢癢了。
那名將軍得知吳應麒的想法後說道:“小王爺,那柳彥奇的武功我已經試探過了,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厲害,既然小王爺討厭這個柳彥奇,那我們何不趁他取道回京城之時,我們帶上一些人在路邊埋伏,等他到來,將他殺掉,神不知鬼不覺豈不是好。”
吳應麒想想很有道理,悄悄地殺掉他,父王不知道,陳王妃也不會知道,等他們日後知道了,人已經死了,還能奈我何?於是,吳應麒便帶著五百親隨兵士,又挑選了幾名心腹戰將,事先埋伏在了叢林之中,只等柳彥奇到來,自己便殺將出來,攔住他的去路。
那位將軍哪裡知道,當日在演武場,柳彥奇其實是故意輸給他的,因此有些狂傲,率先來到隊伍前面,說道:“賊人的野種,見到本將軍還不快快下馬受死。”
柳彥奇微微一笑,指著那位將軍說道:“你要為你的無理付出血的代價。”
那位將軍哈哈笑道:“一個手下敗將,居然還敢口出狂言。看我如何取你性命。”
說完話雙腿一夾,戰馬咆哮著衝了過去。
柳彥奇也雙腿一夾,縱馬迎向了那位將軍。
二人一照面,眾人只見一道碧玉光芒沖天而起,還沒看清楚怎麼回事呢,再看那位將軍,手中鑌鐵霸王槍已經斷為兩截,再看他人,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涼氣,有兩個人過度緊張,居然被嚇得掉下馬去。
原來,那位將軍的頭顱已經不知去向,只有一具無頭的屍身還端坐在馬上,脖頸處鮮血如噴泉一般直灑向空中。
再看柳彥奇,安然端坐於馬上,寶劍已經入鞘,似乎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
吳應麒也是被他這麼快的劍法給嚇得呆住了,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吳應麒沒有想到,柳彥奇武功竟然這麼好,出劍的速度竟然這麼快,快到他都沒看清楚他出劍收劍的過程。
吳應麒原本以為柳彥奇武功不及自己的人,今天殺他不過就像殺死一隻小雞那麼容易,直到剛才,他才真正明白,父親為什麼和他交好,而不對他下手了。可是,如今自己已經騎虎難下,自己武藝平平,完全仰仗這位將軍出力,可是,他才一個照面腦袋就沒了,自己若出頭,那是必死無疑啊!
柳彥奇催馬步步逼近。
吳應麒的部下各個被嚇得面容失色,連連後退,他們心裡全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都想後退逃命,沒有一個人敢出來迎敵。
還是吳應麒首先想到弓箭手的,於是大叫一聲:“弓箭手何在?把他給我射住。”
從他這句話中不難看出,他已經恐懼到了極點,他只說將他給我射住,卻沒說將他給我射死,因為他知道,就憑他這幾百個人,就算通通衝上去也不是他的對手,他命令弓箭手將柳彥奇射住,就是想用弓箭封住柳彥奇,讓他不能前進,然後為自己撤退爭取時間。
弓箭手戰戰兢兢地張弓搭箭剛要齊射,忽見城裡方向飛奔而來數騎快馬,馬上之人大聲叫喊道:“小王爺快快住手,王爺到。”
吳應麒一聽父親到了,心裡既高興又害怕,高興的是,父親到了,肯定不會允許柳彥奇對自己下手的,害怕的是自己揹著父親帶人埋伏路邊劫殺柳彥奇,肯定會遭到父親的問責。
柳彥奇聽見喊聲也勒住了坐騎,閃在一旁。
幾匹快馬很快來到了近前,跑在最前面的不是旁人,正是吳三桂的帳前大將軍馬寶。隨後跟著其他幾位將軍和平西王吳三桂。
馬寶和吳三桂怎麼會突然間趕了過來呢?原來,馬寶到教軍場訓練士兵,點名的時候發現少了幾位將軍,便問士兵他們幾個幹什麼去了?為什麼沒有來到教軍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