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打一場再說(第2/4頁)
章節報錯
李靖說道:“我同意陳真人的意見,這一仗必須要打。”
“但為了契必將軍的安危,必須要控制好戰爭的烈度。”
“既要打痛他,又不能把夷男給逼急了,行破釜沉舟之舉。”
李世民深以為然,其實這也是他的態度,打是必須的,問題就在於打到什麼程度。
其實就算沒有這件事情,大唐也會和薛延陀開戰,甚至已經做好了滅其國的準備。
只是有了這件事情,不得不改變計劃,改為打痛他。
所以說,夷男陰差陽錯之下,反而救了自己一命。
對於這個新計劃,軍方自然也是同意的。
別管能不能滅國了,先有仗打再說。
現在的問題就是,派誰去打這一仗。
能打贏薛延陀的將領很多,可是能把戰爭烈度控制的恰到好處的,要很不容易了。
李世民沉吟了一番,對李靖道:“衛國公可肯掛帥?”
李靖搖搖頭道:“臣雖有此心,然以垂垂老矣恐不能在經歷草原的風霜了。”
李世民其實也只是象徵性的問一下,並沒有真的出動他,聞言也就沒有再說什麼。
掃視了一圈,目光最終停留在李績身上:“懋功,此行就有你去吧。”
李績起身道:“喏,臣必不負聖人之託。”
其後又任命侯君集、阿史那社爾為副將,又從各軍後抽調將領七八人隨行。
然後抽調十三個折衝府共計一萬五千人前往草原。
與此同時,大唐的使者再一次出發前往薛延陀,傳達了天可汗大唐聖人李世民的旨意。
要麼交出叛賊並把契必何力送回,要麼戰場上見真章。
若敢傷害契必將軍的家人,就以夷男三名族人償命,若傷害契必將軍則以夷男全族陪葬。
聽到這個訊息,薛延陀大部分人都義憤填膺,紛紛要求殺了使者和契必何力全家。
這些人多是近十年崛起的年輕一輩,沒有經歷過十多年前唐滅東突厥之戰。
對於大唐的戰鬥力瞭解不深。
還有少部分人則憂心忡忡,大唐太強最好別招惹。
就算真要打這一仗,也別把事情做絕,等戰爭結束再處置契必何力也不遲。
潛在意思就是,如果我們答應了一切好說,如果打輸了還有個談判的籌碼。
這些多是老人,甚至很多作為附從軍參加過滅東突厥之戰,他們比誰都清楚唐軍戰鬥力的恐懼。
唐軍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這句話的背後可是無數實打實的戰績,否則怎麼可能會傳播的那麼廣。
唐軍作戰向來以一當十,十比一那就是勢均力敵,五比一就是優勢,一比一就是虐菜。
夷男也沒想到,大唐竟然會採取如此暴烈的做法,心中隱隱有些後悔。
不過他也是一世雄主,很快把這些負面情緒驅趕出去,內心深處隱隱有些興奮感。
他經歷過東突厥頡利可汗的統治,後來帶頭反對頡利加入大唐陣營,一步步把薛延陀發展成現在的漠北之主。
但漠北已經裝不下他的野心,他想要更多。
漠南就是他戰略目標的下一步,如此他就可以坐擁整個草原大漠,成為第二個東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