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憑藉此炮,攻陷了使用老式前裝滑膛炮的天津大沽炮臺。

僧格林沁的三萬五千名蒙古八旗騎兵,在八里橋被英法聯軍的阿姆斯特朗野戰炮打垮聚殲。

作為鮮明對比的,此戰英法只陣亡五人,四十七人受傷。

當時看到這段歷史這個資料的時候,陳景恪心中只有憤恨與悲傷,因此記住了阿姆斯特朗炮這個名字。

後來在網上搜尋這個名字的時候,順便了解了火炮的發展史。

他痛恨侵略者卻不痛恨這種大炮,更何況現在他是穿越者,能夠提前幾百年用這種大炮造福華夏文明。

所以,直接一步到位搞出了阿姆斯特朗炮。

當然了,這種炮現在叫神威大將軍炮。

而且在此基礎上,陳景恪還特意增加了減後坐力結構。

說白了就是在炮口位置,預留兩排對稱的排氣孔。

不要小看這幾個孔,能大大減小後坐力。

不過阿姆斯特朗炮也有缺點,那就是炮閂質量問題,以及鎖栓重量問題。

火藥爆炸的瞬間產生的推力,很容易把炮閂震裂。

鎖栓的大小重量和火炮本身是成正比的,越大的火炮鎖栓就越重,幾十斤的栓要一兩個大力士才能操作。

所以在原本的歷史上,又用了二十年改進技術後膛炮才取代前膛炮。

不過對陳景恪來說都不是問題,一來高爐煉出來的鋼材能勝任這個要求。

二來可以把炮閂設計成可更換的零部件,破裂了直接更換。

三來炮膛裡掉落出來的圓形銅柱了,別看它不起眼,卻能抵擋火藥的第一波衝擊,減小對炮閂的損耗。

鎖栓重量問題也不是無法容忍,畢竟現在的大唐能造出來的,最大重量的大炮也就是三四噸。

更多的還是一噸左右的大炮,鎖栓重量三五十斤的樣子,專門配備兩個人操作就可以了。

至於以後……以後的問題自然有專門的人才來解決,不要太小瞧古人的智慧。

唐朝人之前沒有見過火炮,更不知道什麼叫前膛炮什麼叫後膛炮。

在見到操炮手從尾部開啟炮膛塞填彈藥的時候,只以為大炮就是這樣的。

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要是沒有陳景恪這個穿越者,僅僅一個螺式炮閂就能困擾人類數百年。

在眾人的注視下,操炮手們很快完成了裝填工作,再次點火發射。

有了剛才的緩衝,眾人雖然還是被炮聲震的心底打顫,但已經能剋制住恐懼,仔細觀察炮擊的情況。

隨著‘轟轟’聲響起,三十枚大鐵球砸在城牆上,只見磚頭碎屑四濺紛飛。

如果城頭上有人,那場景簡直不敢想象。

李世民有意彰顯武力震懾眾人,並沒有下令停止炮擊,而是任由大炮一輪又一輪的射擊。

而且之後他還讓人使用開花彈進行了一番射擊,這種炮彈的威力更是讓一眾人等渾身發寒。

這要是在人群裡爆炸,死傷可就太大了。

場炮擊足足持續了半個時辰才停歇,還是因為炮管太熱不得不停下,否則李世民能再玩幾個時辰。

不過即便如此也足以震懾住所有人了——那座一比一修建而成的城牆直接被削平了一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