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威(第2/4頁)
章節報錯
果不其然,聽到他們的話之後,李世民意氣風發的道:“不,這是火炮,能把四五斤的鐵丸發射出去。”
“最遠射程可達十餘里,有效射程八九里,今天是方便大家觀看才放在了這麼近的距離。”
“噝……十餘里?”眾人倒吸了一口涼氣,然後表情各不相同。
薛延陀、高句麗等勢力的使節團表情沉重,鐵勒、回紇等使節團忌憚中帶著幾分慶幸……
而祿東贊則失魂落魄的看著這一切,面對這種神器吐蕃拿什麼抵擋?
高原天險只能阻擋住大唐,卻無法阻擋住吐谷渾、白蘭部、東女國。
大唐給他們幾門大炮,甚至說派遣一支炮兵部隊過去協助作戰,吐蕃的天險、城池還有什麼用?
此時他愈發認識到,吐蕃和大唐的實力差距有多大。
之前陳景恪略帶羞辱的言詞再次浮現在腦海裡:你們吐蕃有什麼資格和大唐以兄弟之國相稱?
現在他終於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了。
確實很可笑。
從震撼中恢復過來之後,大唐的官吏露出了喜悅的表情,看向藩屬國的眼神比之前更多了幾分居高臨下。
就在眾人震驚於大炮的恐怖威力的時候,操炮手們可沒閒著,按照步驟開始下一輪的操作。
清理炮膛的清理炮膛,準備彈藥的準備彈藥……
一個代表著裝填手計程車兵,把一根鐵桿放進大炮尾部預留的凹槽,轉動幾圈會跑尾部被開啟。
一個五公分厚圓形帶凹槽的銅柱,從炮筒裡掉落出來。
然後裝填手先是把一個錐形炮彈塞進炮膛,又塞進去一個藥包。
再次把銅墊子塞進去,並把尾部的鐵栓合上。
一次配合嫻熟的裝填工作完成,隨著一聲令下有是一輪發射完成。
不管是操炮手還是遠處觀看的那群人,都不知道從尾部裝填彈藥意味著什麼。
前膛炮和後膛炮,哪個先出現的?很多人都以為是前膛炮先出現的,後膛炮要等到十八九世紀才出現。
其實這是錯誤的。
前膛炮和後膛炮是差不多時間出現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歐洲都在使用後膛炮,但後來紛紛改成了前膛炮。
有人要問了,為啥呀?
原因很簡單,密封技術不過關後膛炮漏氣,為了減少能量浪費不得不把尾部鑄造成一體採用前膛炮。
直到後來一個叫阿姆斯特朗的人發明了螺式炮閂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後膛炮逐漸成為主流。
但即便如此前膛炮也沒有被淘汰,而是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是採用前膛還是後膛。
比如迫擊炮炮管比較短,用前膛技術反而更加的方便。
加農炮、榴彈炮等炮管比較長的大炮就採用了裝填比較方便的後膛炮。
當然了,後膛炮還是有先進之處的,比如比較容易刻畫膛線。
同樣型號的大炮,後膛炮的射程、威力、精度都要超過前膛炮。
陳景恪作為穿越者,自然是一步到位直接直接拿出了最成熟的後膛炮——既阿姆斯特朗炮。
為啥他這麼熟悉這種炮呢,說起來也是民族悲劇——這種炮首次大規模應用於實戰就是英法聯軍入侵滿清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