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1 無題(第2/3頁)
章節報錯
陳景恪自然知道劉仁軌是什麼樣的人,上馬為帥下馬為相,收拾個倭奴人還不是手到擒來。
不過見李世民得意洋洋,一副他是伯樂的模樣,就恭維道:
“以不到千人的損傷消滅倭奴國水師主力,焚燬六千餘艘戰船。陛下確實慧眼識人,恭喜陛下又得一將帥之才。”
李世民大笑道:“哈哈……也有景恪你的一份功勞啊,若沒有你哪有水師艦隊。”
陳景恪搖頭謙虛的道:“我只是動了動嘴皮子而已,真正戰場搏殺的還是大唐的將士們,這個功勞我可不敢和他們搶。”
李世民說道:“是你的功勞就是你的,不用謙虛。現在你還年幼,最近又出盡了風頭,就不封賞你了。”
“先記賬上,帶過上幾年你迎娶小兕子之前,給你一起封了。”
陳景恪道:“謝聖人。”
李世民畢竟是李世民,得意過後很快就冷靜下來,開始給兩人分析為什麼這一仗會取得這樣的戰果:
“海戰和陸戰不同,陸戰是人與人之間的搏殺,戰敗了還能有逃生的機會。海戰是船與船之間的較量,船沉了就真的什麼都沒了。”
“戰船需要拉扯空間才能發揮戰鬥力,動不起來的船就是一塊爛木頭,任人宰割。”
“這次的戰爭倭國人沒有絲毫的準備,他們完全沒有預料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大家的監視之下。”
“更沒有料到我們會在這個時候發動如此大規模的突襲。”
陳景恪也點頭附和道:“還有一點,除了上次被劉將軍擊敗那一次之外,他們從未被外敵入侵過。”
“所以打心底深處就沒有想過要防備敵人入侵的念頭,給了我們可乘之機。”
“最終被堵在港口裡,六千餘艘戰船沒有發揮一點作用就被付之一炬……有心算無心,他們敗的不冤。”
“這樣的事情以後還會發生,還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無數次。所以不能時刻做好戰爭準備的海軍,算不上一支強大的海軍。”
李世民鄭重的道:“此戰當寫入水師教材供所有將領學習,讓他們引以為戒。”
“否則哪一天毫無所覺的情況被人堵在港口內,後果恐怕也比倭國水師好不到哪去。”
陳景恪道:“聖人聖明。”
李承乾說道:“不過勞師遠征以弱擊強還能取得如此戰績,殊為難得,劉將軍的能力才是打贏這一仗的關鍵。”
陳景恪笑道:“確實如此,這次聖人可要好好獎賞他才是。”
李世民點點頭,沒有接這個話,而是道:“此戰之後倭奴國當能安分數十年,我大唐就可以放心經營封國了。”
陳景恪卻沒有那麼樂觀,道:“如果不採取別的手段,我覺得最多五年內我們和倭奴國人還會有一戰,這一戰才是真正決定未來局勢的關鍵戰爭。”
李世民驚訝的道:“哦?你覺得倭國人還敢反抗不成?”
李承乾也投以詢問的目光。
陳景恪嚴肅的道:“倭國人和其他藩屬國不同,他們孤懸海外,雖然名義上是中原王朝的藩屬,事實上雙方的交流並不深。”
“之前中原王朝經歷了持續數百年的戰亂,國力衰微,無力震懾藩屬國,漢朝留下的威名幾乎喪失殆盡。”
“而倭奴國則相反,他們在這幾百年的時間裡消滅了國內的各方勢力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國力日漸強盛。”
“百濟新羅一度向他們稱臣,到現在新羅王還會往倭奴國送質子。倭國人是有自信的,他們不甘於當中原王朝的藩屬。”
“所以前隋之時倭國人給隋煬帝的國書中敢以日出之國的皇帝自居,並稱隋煬帝為日落之國的皇帝。”
“貞觀五年高都護出使倭奴國,他們的國主也始終不願意跪下接旨,其野心已經毫不掩飾。”
“以數百年時間建立起來自信,不是一場戰爭就能打垮的。而且這場戰爭我們還是以偷襲獲勝的,他們更加不服。”
“所以那些倭國人現在表面上向我大唐臣服,內心必然不服。他們會效仿勾踐忍辱負重暗中積蓄力量,以圖有朝一日打敗大唐重新奪回尊嚴。”
李世民越聽眉頭皺的就越緊,身為君王他能感受到陳景恪話裡的意思。
設身處地的想一下,你強大了幾百年周邊小國都向你稱臣,你會心甘情願的當別的國家的藩屬嗎?反正李世民是不願意。
李承乾忍不住道:“既如此,我們何不趁此機會徹底把倭國人打痛,最少也要多給他們造成一些損失進一步消耗他們的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