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文明認同感?

李世民沒有發表任何看法,這個建議有點違揹他一直以來接受的教育。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邊嘲諷百姓愚不可及,一邊卻又設立重重障礙阻止百姓接受教育。

愚民政策才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

作為統治階級最怕的就是變,因為變就意味著風險,為了眼前的穩定他們甚至會作出許多反智決定。

這種情況放眼全世界都存在。

古羅馬時期有一個人搞了一項發明,能大大提高國家實力。他很高興的找到皇帝,把技術獻了上去。

當時的羅馬皇帝給了他五百金幣買斷了這項技術,然後就銷燬了,還警告那個人不要把這項技術傳出去。

因為新技術會帶來變革,變革會造成國家不穩定,乾脆大家就不要變。

統治階級還喜歡在歷史上尋找經驗,並奉之為圭臬,美其名曰效法先賢。

就比如李世民安置歸降的東突厥,那麼多大臣都認為應該實施漢化,為什麼他最終選擇了保守做法?

因為這是漢武帝使用過的成熟法子,這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漢的邊患問題,為大漢爭取到了數百年的安穩。

漢化突厥人看起來是個好法子,可歷史上沒有先例,誰敢保證一定能獲得一個好結果?

所以儘管他很清楚漢化或許是更好的辦法,最終依然選擇了溫彥博的保守做法。全其部落,尊重其風俗習慣。

李世民是個進取心十足的君主這一點不可否認,可他也依然受限於時代,在很多政策上習慣於保守和求穩。

同時在他心裡民也不過是工具而已,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有必要讓工具懂那麼多的嗎?

塑造文明認同感的建議看起來很香,但誰都不知道會帶來什麼後果,他不發表意見是很正常的事情。

前世陳景恪經常在網上和人討論歷史,對那些統治階級的心態和想法還算有所瞭解,所以他能猜到李世民的想法和顧慮。

不過他知道該如何打破這種局面——讓他們感受到威脅。

李世民這樣的人從來都不會束手就擒,即便是面臨絕境也會放手一搏。只要讓他知道不變是死路一條,他就會放下一切顧慮去改變。

陳景恪要做的就是讓他感受到威脅,同時也給予他足夠的動力。

文明戰爭就是威脅,而廣袤的未開發的世界就是動力。

李世民不可能全部相信他說的話,事後必然會派人去調查,等調查結果出來才會作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所以沒有得到回覆他一點都不著急,種子已經種下去了,等著生根發芽就好了。

他還決定再給‘種子’澆點水施點肥,讓它生長的更快一些。

左右看了看,發現書房內有一個直徑在二十公分左右的膽狀白瓷瓶子。

徑直走過去把瓷瓶拿過來,提筆把世界地圖給畫了出來道:“我們所在的大地並非天圓地方,而是橢圓形的,這就是世界全圖。”

李世民呼吸又變得急促起來,即便早就知道世界更廣闊,可真親眼見到的時候還是難以剋制的激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