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恪道:“對,就在薩珊王朝的屬地上,一支被他們奴役的族群完成了統合開始崛起……”

他就把穆聖和伊教的事情講了一下,前世因為興趣原因,他對幾大宗教的起源都有所瞭解,甚至還讀過道德經、金剛經、聖、古等經書。

這也是為啥他敢對道教動手並嘗試開創新流派的原因之一,我的創造能力不如那些聖人,但我能抄啊,當縫合怪相對要簡單的多。

“腐朽的薩珊王朝根本就不是新興的阿拉伯人對手,連戰連敗之下靠他們自己已經沒有翻盤的可能,現在不過是靠著祖宗留下的家底苟延殘喘。”

“薩珊對中原王朝非常的仰慕,甚至願意以藩屬的名義朝貢,這是大漢給我們這些後人留下的遺澤。”

“阿拉伯人不同,他們對我們沒有任何的敬畏之心,有的只有覬覦。”

“且他們所信奉的伊教更加有侵略性,擴張是本能。早晚有一天他們的兵鋒會直達西域堵住我們出去的道路,我們雙方必然會有一戰。

“可就算我們打贏了又能如何?通往西方的道路依然被他們堵著。”

“難道我們還能勞師遠征,派遣幾十萬大軍去極西之地阿拉伯人的老巢和他們作戰嗎?”

李世民臉色也很凝重,沒有看到這張地圖之前他或許會說無所謂,反正這個什麼阿拉伯離我們那麼遠,不怕。

再說大唐自己也是群敵環繞,頡利被打敗了,薛延陀又崛起,還有高句麗和百濟,南方還有半割據的馮氏等勢力。

西域還被西突厥佔領,再加上即將崛起的吐蕃,短期內實在無力顧及到這麼遙遠的地方。

事實上前世李世民確實是這麼幹的,坐視薩珊王朝毀滅。

但也不能怪他短視,當時大唐剛剛打敗西突厥還沒有完全降服對方,確實沒有能力幫助薩珊王朝。

等到李治騰出手來想幫的時候,阿拉伯帝國大勢已成一切為時已晚。

只能說阿拉伯帝國崛起的時機實在太巧了,恰好和大唐崛起的時間重疊,不得不說是歷史的巧合。

可惜的是,隨後兩個帝國走向了不同的發展方向。

阿拉伯帝國繼續擴張,而大唐因為女皇掌權採取了保守戰略,幾乎放棄了對外擴張。

後面又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混亂,直到唐玄宗繼位才重新開始擴張。然而這段輝煌也只持續了十餘年,就發生了安史之亂。

怛羅斯之戰的失敗,讓中原王朝永遠的失去了西進的機會。在接下來的一千多年裡,漢人的軍隊再也沒有到達過碎葉城。

陳景恪既然來了,就不會允許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盯著地圖看了許久,李世民終於問道:“薩珊國還能支撐多久?”

陳景恪計算了一下薩珊波斯滅亡的時間,道:“十五年,若無外力幫助他們最多還能支撐十五年。”

“但我們必然不能等到他們滅亡前夕才出手,到那個時候什麼都晚了,仔細算來我們還有十年準備時間。”

“十年後,如果我們不想看到一個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就必須要出手給予薩珊支援。”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