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0 拼音字母(第2/2頁)
章節報錯
眾人都非常的激動,這也算是另類的立言了啊。依荷依蓮兩姐妹是最激動的,以前這是她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見眾人的積極性被調動,陳景恪也沒有再說多餘的話,拿出兩套厚厚的書籍道:
“這是前朝所著的《玉篇》和《切韻》,咱們要做的就是在這兩部書的基礎上,按照我教的方法給每一個字注音。”
“有疑難問題就來找我詢問,每隔一個時辰咱們就做一次匯總,並交流經驗。”
《玉篇》是南朝時期編撰的一本字典,也是第一部以偏旁部首編排的字典。後續朝代不停的有學者增添新字進去,是當前覆蓋面最廣的字典。
《切韻》是隋朝編撰的書籍,顧名思義就是一本確定語音的書籍。它還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語音體系,唐朝建立後把這本書確定為官韻。
陳景恪他們不需要做太多改動,在《玉篇》和《切韻》的基礎上,用他‘發明’的拼音字母給每個字注音就可以了。
最開始工作進展的並不是很順利,主要是大家對拼音很陌生,需要他不停的指點。每次核對交流經驗的時候,都會出現大量的錯誤。
但隨著工作的進行大家對拼音字母越來越熟悉,錯誤越來越少,到最後陳景恪只需要做最後稽核就可以了。
不過他並沒有閒下來,印書坊那邊製作鉛活字也需要他做最後的核驗。合格的就留下,不合格的熔燬重鑄。
最麻煩的還是水力機械的製作,雖然他知道大致的結構是什麼樣的,可具體制作難度非常大。
比如說軸承,前面說過鋼鐵不合格製作出來的軸承質量太差易損毀,那麼就需要提高鋼鐵的質量。
可他對這玩意兒真沒啥瞭解,所知不多的相關知識,還是在歷史書上看到過的宋朝炒鋼法。
就是把生鐵和熟鐵汁放在一起炒,可以批次獲得鋼鐵。
相對於唐朝時期來說,這種鍊鋼技術已經是跨時代的進步了,可依然無法滿足軸承的需求。
沒有辦法提高鋼鐵品質,那麼就只能在軸承上想辦法,最後還是前世的見識給他提供了靈感。
既然鋼珠不行,那麼用鋼柱呢?增大接觸面積,是不是就能提高軸承的承受力?
然後就找來工匠一起研究,搞出了柱狀軸承,耐用程度果然有了質的提高。
後面又搞出來了齒輪、連桿等裝置……實際上古代早就有齒輪、遊標卡尺等‘現代化’工具了。
關注一下考古,會發現很多重新整理認知的東西。
總之,經過近一個月的研究,一套簡單而又充滿科技感的水力機械正式完工。
當看到水力鋸只用不到一盞茶的時間,就把腰粗的大樹鋸成木板的時候,所有人都發出了驚呼聲。
要知道這棵樹用人力的話,需要兩個人用差不多一天時間才能全部分解成木板。
水力鋸效率提高了無數倍。
後面的粉碎機也是一樣,樹木、雜草之類的丟進去吐出來的全是碎屑。
水力衝壓機,直接把薄鐵板壓成了想要的形狀。
工匠們不懂它的意義,陳景恪卻知道衝壓機的用處比粉碎機、攪拌機、水力鋸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李世民看著手上的報告,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不是因為水力機械研發成功,而是陳景恪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