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0 拼音字母(第1/2頁)
章節報錯
活字印刷術其實更適合表音文字,幾十個字母來回組合就可以了。象形文字字型檔太過於龐大,每個字都是一個字塊。
漢字的數量有多少根本就無法統計,但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
一組字塊肯定是不夠用的,至少三五套才行。而常用字的需求量大,需要鑄造更多的字塊。
比如有些字使用特別頻繁,一頁紙就能出現十次八次,就需要單獨鑄造更多的字塊。
陳景恪統計過,要想讓活字印刷術正常運轉,差不多需要二十萬字塊。
康熙朝廷做過銅活字,字塊超過二十五萬才能正常印刷。考慮到兩個朝代漢字總量不同,再排除部分生僻字,二十萬字塊應該是個比較靠譜的數字。
陳景恪搞的是鉛活字,他問過兩種金屬的價格,鉛是銅的六分之一。而且鉛沒有辦法直接當錢花,不用害怕有人偷。
即便如此,二十萬個字塊也價值不菲,除了朝廷和有錢任性的大富豪沒誰能負擔得起。
而且字塊的製作難題比雕版還大,印刷的書籍越少成本就越更高,還不如直接用雕版印刷術划算。
康熙朝廷弄的銅活字,就是因為只印了一套書就束之高閣,才把好事變成了勞民傷財的壞事。
最後辛辛苦苦鑄造出來的銅活字,被熔燬鑄造成了銅錢。
試想一下,如果康熙朝不那麼短視,用這套銅活字印刷更多的書籍,分攤成本是不是就是另外一個結果了?
可惜,世界沒有如果。
陳景恪自然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他有更長遠的計劃,以後會印刷更多的書籍,保證不會讓這套鉛活字浪費了。
但二十萬字塊就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這個年代金屬稀缺,他上哪找那麼多鉛合金。
不過還好,可以求助外援。
直接跑到李世民那裡,把活字印刷術的原理解說了一遍,材料就來了。
李世民很喜歡這種技術革新,對他來說屬於文治功績的一種。甚至他還抽調了許多工匠給陳景恪,加快製作字塊的速度。
材料解決並不意味著所有問題就解決了,比如索引。
二十萬字塊索引也是個大難題,總不能堆在一起,用的時候再一個個翻,那就扯淡了。
所以必須要想個辦法解決索引的問題。
這也難不倒陳景恪,拼音安排上。
拼音並非現代人的想法,漢代就已經發明瞭直音和反切識字法。隋朝已經有了較為完整的語音體系,唐朝中後期更是總結出了聲母和韻母。
只不過這些方法使用起來都不如現代的拼音方便,所以陳景恪直接照搬了前世的拼音。
考慮到唐代口音和現代的口音是不同的,陳景恪沒有生搬硬套,而是活學活用。
有前輩先賢的經驗在,這個工作並不算特別難,只是比較繁瑣,需要一些助手。
他沒有去找別的讀書人求助,而是從紫霄觀找了六名識字又比較機靈的人,為了湊人數把依蓮依荷兩姐妹也被加入了進來。
專門找了一個房間作為工作室,直接就開始了編撰工作。
陳景恪先照例說了幾句鼓勵的話:“給所有文字注音,相信我不說你們也能明白這件事情的意義。”
“我不會昧下你們的功勞,等完成這項工作,你們所有人的名字都會寫在開篇的編撰一欄,咱們共同享受這個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