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活的比喻讓更多的人理解了什麼是‘三我’,眾人在欣喜震撼之餘也終於接受了一個現實,這個小道士擁有著與年齡不相稱的學識。

“阿彌陀佛。”法琳唸了一聲佛號,雙手合十鄭重的朝陳景恪行了一禮,道:“謝道友指點迷津,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經,貧僧受教了。”

陳景恪可不敢真的受這一禮,正想客氣回答的時候,就聽身後傳來熟悉的聲音。

“哈哈……不過一無知稚童不知天高地厚賣弄學問而已,當不得大師如此誇讚。”話音未落,孫思邈就從門內走出。

“師父,您來了。”陳景恪行禮道。

“見過孫真人。”法琳也主動行禮道。

“見過大師。”孫思邈先是回禮,然後對陳景恪道:“大師乃得道高僧,方才不過讓有意相讓成全你一番名聲,還不謝過大師。”

陳景恪自然知道這一點,要是沒有法琳有意成全哪有他表演的機會,躬身道:“謝大師成全,小子剛才多有得罪,還望大師海涵。”

法琳搖搖頭道:“皆道友學識深厚之故,貧僧不敢居功。”

又對孫思邈道:“貧僧對孫真人仰慕已久,不知是否有幸能聆聽教誨?”

此時他的態度和來時的咄咄逼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沒辦法,三問三我對他的震撼實在太大了。

徒弟都這樣了,師父又該厲害成什麼樣子?

他不是那種自找不痛快的人。

孫思邈自然不會拒絕,道:“大師客氣了。貧道對大師也是聞名已久,能與大師交流亦是吾之願也。”

於是在孫思邈的盛情邀請下,法琳跟隨前往後院僻靜處交流論道,他帶來的僧人則由養天祿接待。

一件本來應該鬧的很大的事情,就這樣被化解了。

李承乾親善紫霄觀的人都鬆了口氣,別有用心的人則很是不甘。唯獨圍觀的吃瓜群眾,很是失望。

本來以為會是一場龍爭虎鬥,結果就這樣虎頭蛇尾的結束了。

但當事人可不會管他們怎麼想,這個結果對雙方而言就是皆大歡喜。

孫思邈和法琳二人在後院涼亭暢談佛道之學,陳景恪破例獲得了旁聽的資格。

至於外面,則交給了養天祿、從祁等管事負責,程懷亮三人也繼續留下幫忙。

有禁軍和捕快們看著,再經歷了法琳之事,相信沒有人再敢來搗亂了。

孫思邈和法琳只是簡單客氣了幾句就開始了交流,問題由淺入深進行一步步試探,最終徹底放開了暢談。

當某種問題兩人思想相近,就顯得惺惺相惜。有些問題無法達成共識,或者想法差異太大,又會爭的面紅耳赤。

但眼見誰都說服不了誰,又會及時更換話題,不在這種死結上面做過多糾纏。

畢竟他們的目的是為了交流,而不是來爭勝負的。

陳景恪在一旁聽的也是獲益良多,對佛道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瞭解。同時他也更肯定了一件事情,門口的時候法琳確實是在讓著他。

因為他發現這位法琳大師竟然學貫三教,同一個問題他能分別用儒家、道家思想來回答,然後再回歸佛教。

在門口的時候他要真想給陳景恪難看,簡直不要太簡單。可是他什麼都沒做,任由陳景恪把‘三問三我’給解釋清楚。

可以說他一手成全了陳景恪的名聲。

這讓陳景恪很是感激,心中剛剛飄起來的那一點小得意也消失無影。

透過旁聽,他還發現了一件事情,這位法琳大師正在進行佛教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