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必要的割捨(第1/2頁)
章節報錯
“袁愛卿嗎?”
劉協望著下面恭敬的劉備,又轉頭看了看旁邊想笑但是在盡全力憋住的袁紹,心中不禁在想【這兩人的關係什麼時候這麼好了?】
“劉愛卿,我大漢臣民中能人異士眾多,為何你偏偏選擇了袁愛卿呢?可否給朕說明一下理由?”
“回陛下,臣舉薦的理由有三,此前北平太守公孫瓚前來向我求援,但臣未有一兵一卒,當時乃是袁大人借臣五萬兵馬,隨臣前往幽州,抗擊公孫度,而直至今日,軍隊還停留在幽州,供公孫瓚呼叫,正是有此軍威懾,公孫度才不敢從遼西出來,臣承了袁大人的人情,此乃為其一;臣在出發之前便和袁大人約定,返回渤海之時,必定會把軍隊還給他,如今臣食言了,但是袁大人並沒有為難於我,反而還替我兄弟幾人接風洗塵,袁大人之胸懷寬大,當今世間能與之相比者可謂少之又少,這便是其二;而袁大人本身四世三公,名滿天下,卻不依靠家裡,反而選擇了白手起家,自己打拼到了渤海太守一職,在他的治理下,渤海可謂是人丁興旺,兵精糧足,這更能證明袁大人絕非是庸庸碌碌的無能之輩,這就是其三。此三點就是臣舉薦他的原因,請陛下聖斷”
劉備說完之後,最感到震驚的不是各位大臣,也不是劉協,而是袁紹。
【劉備,聽說了那五萬兵馬你留給公孫瓚的時候, 如果不是許攸攔著我,我定然給你整個意外身亡,現在你又把我抬到了不屬於我的高度,我真的是…
感謝你呀!沒想到你這傢伙還挺識時務的,說的我都覺得自己更優秀了……雖然那五萬人依舊讓我感到肉疼就是了】
“卿……”
“愛卿……”
“袁愛卿!”
“啊?”
望著置若罔聞的袁紹,劉協加大了聲音才將他的注意力拉了回來。
“袁愛卿想什麼呢?如此入迷,朕連喊你三聲才有反應?莫不是袁愛卿累了?”
面對袁紹公然在自己面前開小差,就算劉協寬容,但還是感覺自己作為帝王的顏面有些受損了,故而才有了這一番夾雜著一些不滿的情緒在,驚得袁紹趕忙單膝跪地,進言說“萬望陛下恕罪,臣只是昨夜看兵書至深夜,有些睏倦,因此才會走神,臣並非有意觸犯陛下”
或許是相信他的藉口,又或許是不想把局面搞得太僵,劉協順著這個臺階下去了。
“愛卿如此沉迷學習,真乃是諸公典範也,起來吧,朕不會怪罪你的”
“謝陛下”
“只是希望日後愛卿不要熬夜,避免傷身呢”
“多謝陛下關心,臣必當改之”
感覺不到劉協的怨氣,袁紹才終於是鬆了一口氣。
“那不知袁愛卿,對於劉愛卿的舉薦一事,有何看法?或者說,愛卿覺得自己能夠勝任嗎?”
劉協詢問到了一個關鍵點,只見袁紹保持沉默,低頭思考了許久,才緩緩開口“回陛下,臣不會妄自菲薄,但也不會過於自大,在領渤海太守一職以來,雖然時有犯錯,但是也明白知錯改錯,臣不敢說渤海是在臣的治理之下才能有如此繁華景色,但是臣自認擔職期間也做到了兢兢業業,如若陛下願意讓臣擔任冀州牧一職,臣勢必努力做到於之前相差無二的地步,如若陛下不願意,臣也毫無怨言,但臣只希望陛下可以尋得一個胸懷大志的國家棟梁,如果是一酒囊飯袋,這樣勢必會讓百姓怨聲載道,更會給陛下臉上抹黑,讓天下人都覺得陛下沒有識人之能”
一番進言下來,袁紹直接把自己樹立成了一個不貪權、不慕利的君子形象,不得不說,效果奇佳。
“袁愛卿所言,足以見其赤子之心啊!各位大臣,除了袁愛卿之外,你們可還有舉薦之人呢?”
劉協發話,底下大臣互相議論紛紛,卻始終討論不出一個結果來,到底還是靠王允解圍“啟稟陛下,冀州各處太守之中聰慧睿智之人不在少數,但與袁太守相比,還是有些相形見絀,臣認為袁太守乃是最好的人選,所以臣也舉薦袁太守擔此重任”
王允講了講自己的看法之後,身後的那群大臣立刻同時發聲進言
“王司徒言之有理,臣等也舉薦袁太守任職”
眼見著後面人都這樣了,蔡邕和董承也沒啥好建議,劉協便站起身來,莊重的對著下面講道
“袁紹聽封”
“臣在”
“袁愛卿任職渤海太守期間,兢兢業業、受百姓愛戴,致使郡地繁榮昌盛,得此才人,實乃大漢幸事,朕念其勞苦功高,於此加封其為冀州牧,兼任渤海太守一職,欽此”
“臣叩謝天恩!”
激動、興奮,接受冊封的這一刻,袁紹的心裡只有這兩個詞在來回晃盪。
“愛卿平身,萬望愛卿日後,不要讓朕失望啊”
“陛下放心,臣就算肝腦塗地,也必當報答陛下恩賜!”
“如此便好”
待此事解決了之後,劉協又扭頭看向其他人。
“各位愛卿,還有何事要上奏啊?”
劉協問了一遍,底下群臣無人應聲,見此情景,劉協轉頭看了看李公公,而略微彎腰的李公公歌估計是竟然太豐富了,即便沒有抬頭看,卻可以明白劉協的意思,立刻挺直了腰板,扯著嗓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