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的水資源豐富,只不過這些水多是溫泉水,不能直接用來灌溉,必須先蓄積起來,等到水溫恢復到平常的溫度,再引流到農田之中。

黃賀從咸陽城回來後,並沒著急去解救蒙恬。

蒙恬現在的地位挺尷尬,將軍之位被奪,由王翦的孫子王離接任,但是誰也不敢放蒙恬出來,畢竟蒙恬的軍事才能是公認的強悍。

誰也不敢保證他會不會帶著三十萬北地軍反出秦國,像陳勝吳廣一樣,另立山頭。

要知道此刻駐紮在北地的三十萬秦軍,就是秦國最後、也是最強的底牌。

黃賀親臨現場,望著打井現場熱火朝天,許多漢子紛紛脫去上衣,精赤著上身,喊著號子:

“青滴個衫衫紅肚腰,跳板上欄杆耍樣橋,搭棚水鬢且是妝得恍,仔細看個小阿姐兒再是羊油成塊一團騷!”

“姐兒心癢捉漢子瞧,我郎君一到弗相饒。炕上火著直燒到屋裡,虧子我郎君搭救我個騷。”

打好的井上搭建了桔槔。

所謂桔槔,就是古代用來打水的工具,當中是支點,兩邊是豎立的支架,支架上橫著一根大梁,利用槓桿原理,將木桶用麻繩拴在大梁上,然後用繩子將打滿水的木桶拉上來。

黃賀在許多影視劇上看到過這樣的桔槔,他跟高建超道:“用繩子拉是個笨辦法,咱們可以做一個曲動軸……”

“澆水的時候,還可以用虹吸……”

多虧了黃賀初中學的化學沒有忘,他從現代買了幾百米的塑膠管,利用水柱壓力差,使水上升再流到低處。

黃賀也考慮過買幾臺抽水機,可是這裡沒發電機,也沒汽油。

如果單靠他每日來回運這些東西,那估計他也幹不了別的事情,只能靠秦朝老百姓發動聰明的小腦袋瓜了。

黃賀擁有超越秦朝2000多年的技術手段,他提供了幾種思路。

譬如灌溉水車。

歷史上記載,最早的灌溉水車,大約要在東漢時期才會出現,這是一種利用水力運轉的機械,可極大的節省人力。

黃賀自己是不會做,可是驪山上不缺木匠。

傢俱廠裡的那些木匠工人,各個心靈手巧,工作積極性超高,黃賀只負責提供照片和圖紙,傢俱廠在兩天內就製作出了第一架水車。

如今的傢俱廠,每天至少產出上百件傢俱,已經形成了流水線雛形,可以快速製作加工。

這些人原本就是從全國各地召集來的能工巧匠,不僅有木匠,還有石匠、鐵匠,挖坑的、搬山的、雕刻的、繪畫的,天上飛的、地裡跑的、水裡遊的,沒有他們不會造的。

這種狀似古式車輪的水車,又名天車,輪輻直徑在20米左右,可提水高達18米。

輪輻中心是合抱粗的輪軸,由一根長六米,口徑0.6米的車軸支撐著24根木輻條,呈放射狀向四周展開。

當第一架水車被搬運到河槽邊上的時候,半個驪山的人都跑來看了。

那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附近的孫家坪、孫井村、趙家村、柳豐村、常灣村、張嶺村、北坡村、和坪村的老百姓都聞風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