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找來高建超,將“馬鈴薯”的幼苗連同栽培技術一起給了他。

“這是什麼?”

高建超看著手中綠油油的秧苗,湊到鼻尖聞了聞,有些酸臭味,放進嘴裡咀嚼,酸酸的、澀澀的,並不好吃。

黃賀介紹到:“這叫馬鈴薯,俗名地瓜,顧名思義,就是長在地裡的瓜。”

“說它是瓜,其實它屬於茄科,埋進土裡,長出的塊莖可以食用。”

馬鈴薯作為現代社會的一項高產作物,排名世界第四。

僅次於稻穀、小麥和玉米。

一般在秋季種植。

地瓜蘊含豐富的澱粉,可以提供大量的能量,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多種維生素。

如果按照歷史的程序,地瓜要在清朝的時候才會傳入。

要不怎麼會有康乾盛世?

說白了,就是地瓜盛世罷了。

“這種植物,對於生長環境不挑,尤其適合山地種植。”黃賀掏出一本馬鈴薯種植技術大全,“這種作物畝產可達1000多公斤,最適合咱們現在的需求。”

面對日益增長的流民人口,黃賀並不打算用儲存的稻穀、小麥來養活他們。

秦國屯兵高陵,明顯是有所圖謀。

自己必須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儲備糧食。

高建超屁顛屁顛的接過地瓜苗,如獲至寶,“眼下秋收結束,正好讓前來投靠的流民,開闢荒地,種植馬鈴薯,這樣一來,過冬的糧食就有著落了!”

讓驪山本地的老百姓種植一種新作物,明顯是不符合實際的。

誰家願意放著種的好好的小麥、玉米不種,跑去種你說的什麼地瓜,風險太大,而看不到收益,是非常違反人性的。

當然那黃賀也可以透過強硬的行政手段來干涉,但是那樣一來,會激起民憤。

尤其是在當前的節骨眼,他可不想自己的大本營出什麼亂子。

別還沒等到秦軍進攻,驪山就自己先亂了。

"這件事就交給你去做。"黃賀安排道,“回頭你跟六娃說一下,讓他組織人手,一個星期後,務必要將這批秧苗全部種植完畢。”

高建超不敢含糊,立正,敬禮!

驪山龐大的人口,消費能力不容小覷。

隨著驪山糧食大豐收,百姓的手裡有了餘錢,百姓的消費意願也在逐漸增長。

只是驪山百姓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大秦落後的生產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地瓜這個東西,好處很多。

塊莖可以食用,食用的方法很多。

煎炒烹炸。

烤地瓜,一塊錢四個,媽媽我要吃烤地瓜,吃,吃大塊的。

黃賀尤其愛吃烤地瓜,尤其是黃皮的烤地瓜。

熱氣騰騰的烤地瓜,捧在手心裡,咬一口,黃油冒出來,又香又甜,軟軟糯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