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 宋雅舒再見(第1/4頁)
章節報錯
到了秦朝建立,秦國的車馬發展的已經相當成熟,兵馬俑出土的一些戰車,可以看出來。
只不過此時的車輛沒有後世的鏈條、傳動軸、避震器等物,就是單純的車輪加上車架,車輪也是採用木頭材質,極易磨損。
手推車是漢代發明出來的,所以秦朝的時候並沒有。
只不過手推車的正統叫法是“轆車”,漢代井上汲水多用轆轤,而手推車就是由一個輕便的獨輪向前滾動,形似“轆轤”,所以稱其為“轆車”。
轆車的使用從漢代開始,延續了兩千多年,就算黃賀穿越的時候,在許多農村、城市的工地裡還是依舊使用這種小推車,只不過做出了改良,將單輪改成雙輪,車駕取消,換成了車盒。
轆車的一大優點就是可以單人操作,輕便快捷,而且還能在田間地埂進出,比一般的四輪車或者雙輪車,更適合農民的需要。
省卻了百姓運送糧食之苦。
只是現在的秦朝還沒有橡膠,無法制作出輪胎,好在黃賀直接從現代社會,採購了一批橡膠輪胎,安裝到這些小推車上,大大的加速了夏收工作的進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的智慧,誠不我欺。”
仿照後世的糧食儲備,黃賀開啟了向廣大驪山百姓,購買春季小麥的通知。
按照一斤糧票兩斤小麥的價格,大批的小麥被運輸進黃賀建立的糧倉。
說是黃賀建立的糧倉,也不盡然,因為這個糧倉的位置,就是秦始皇的陵寢——也就是後世從未挖掘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佔地萬畝,內部空間極大,得益於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秦始皇陵具有乾燥、防火、防蟲、防潮、低溫等特點,是一個天然的大糧倉。
秦始皇的遺體,早就被黃賀清理出去,挖個坑,埋了。
對於秦始皇來說,他精心準備了三十多年的皇陵,為黃賀做了嫁衣,許多不易儲存、易腐爛的肉類、水果等物品,全都放在了秦始皇陵,再放上幾千萬斤的小麥,自然也不在話下。
瀟睿吐了吐舌頭道:“主人,咱們這樣,會不會是褻瀆祖龍啊?”
“哪有什麼褻瀆,死去元知萬事空,與其浪費這麼大的一個地方,還不如讓它成為廣大勞動人民,勞動成果的儲存地,你看上至周朝天子,下至黎民百姓,活著的時候可能不同,但是死了大家都一樣,誰也不能再活過來。”
“而且越是身份高貴的人,死後越怕自己的陵寢被盜。我們將始皇的遺體葬了,無人知曉,免去了他死後還要被盜墓者襲擾的隱患,說不定他還得感謝咱們呢。”
祖龍:我TM真服了你這個老八!
黃賀覺得,不論這個人生前如何,死後就是一堆爛肉,與其在棺材裡腐爛,還不如迴歸自然,這一點,西部人民的天葬就非常符合黃賀的理念。
人與動物唯一的區別,就是在活著的時候,人可以有思想、有尊嚴的活著。
許多古代的帝王將相,將自己的陵墓修建的比活著的時候還要繁華,他們相信輪迴轉世,死後重生,活著的時候享受,死了也要帶進墳墓。
黃賀對他們的這種行為表示理解,但絕不贊同,認為這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人都死了,還要跟活人爭地方、爭資源,這不是純純的死靶子嗎?
就像許多盜墓小說裡寫的那樣,死人跟活人鬥,任憑你機關再巧妙、位置再隱蔽,也擋不住人們對財寶的慾望。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死亡並不是最可怕的東西,窮才是。
原本驪山的百姓,對祖龍始終保持著敬畏,但是黃賀親自發話,讓他們把秦始皇陵裡面的東西都給搬出來,能用的就自己用,不能用的就變賣出去,換成糧食。
現在的秦始皇陵,早就成了一個大冰箱,被黃賀劃分出好幾個區域,用於儲存。
這次驪山小麥大豐收,許多百姓留足了家中的餘糧,其餘的全都賣給了黃賀。
準確的說,是賣給了驪山縣衙,更準確的說,是賣給了驪山縣六娃負責的糧食收購站。
糧食儲備可是一件大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黃賀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天下糧倉》,整部劇就是圍繞著糧倉開展,為了糧食的事情,那真是手起刀落,砍了不知多少清官、貪官的腦袋,裡面的老百姓更慘,易子而食的慘劇每天都在發生。
究其原因,還是生產力不足,糧食儲備不足。
古代的官方為了調節糧價,儲備糧食以應付災荒饑年,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於豐年購進糧食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