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死亡通知:前後矛盾(第2/2頁)
章節報錯
但可怕的是,這樣理智的作案手法,絕對不是處於憤怒情緒之下的所作所為。
屍塊很工整,甚至連分解之外的破壞都沒有。
檀木圓在屍體上讀出的情緒是……麻木。
沒有憤怒,沒有恐懼,也沒有釋然的情緒在裡面。
兇手這樣做的意圖是什麼?難道不是為了洩憤?
檀木圓感覺自己掉入了一個空白的思維深淵之中。
藤堂京也回到車上,自顧自地點了一支菸,對檀木圓的表情看在眼裡,也不說什麼。
“不知為什麼,我突然很有感觸。”檀木圓說,“為什麼每次發生命案,我們都處於被動狀態,只能跟隨著兇手的腳步走,或者說稍有不慎,就判斷錯誤,導致兇手逍遙法外。像今天,兇手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殺死智子,逃之夭夭,是該說他的運氣好呢,還是我們治安官無能呢?”
藤堂京嘆口氣道:“刑偵工作就是這樣,你以為是兒戲嗎?查案就像走進一個迷宮裡一樣,你明知道犯罪者就藏在這個迷宮裡,可就是捉摸不到頭腦。如果你幸運的話,可以直接找到那個關鍵點,將其揪出來。兇手可以憑藉運氣,但治安官不能憑運氣,不知道犯罪者藏在哪個環節的時候,我們就地毯式地解讀那個迷宮,不放過任何線索,直到把犯罪者逼進死角,讓他無路可退。
智子的死我們的確有一定過錯,但兇手的膽大妄為與心狠手毒是任何人都無法預料到的,我們唯一能擺脫被動狀態,趕超兇手腳步的辦法,就是找出兇手的行兇規律,預判他的下一個目標,你現在說說你的看法吧。”
檀木圓沉吟一會兒,說道:“這三起命案,至今有一點是模糊的,就是兇手的動機。報復殺人?宗教殺人?還是無差別殺人?模仿殺人?我至今還記得在發現森真子屍體的別墅房間裡,那種慘烈的現場,從屍體特徵反映來看,作案者心理更像是一種迫於無奈,我們要找到他產生這種迫於無奈心理的根本原因。”
“說下你的側寫吧,剛剛你總結的那些,兇手的年紀應該在30歲以內,身高180公分左右,左撇子,有發呆的習慣,怎麼判斷的?”
“智子屍體上的切口,我發現左肩的刀痕是向右傾斜的,只有左手握刀才能造成這種切口。而從斷處切面來看,幾乎是被一刀切開的,只有習慣於左手用刀的人才能如此乾淨利落。”檀木圓回答。
“那發呆呢?”
“智子的死亡過程。”檀木圓說,“你覺得什麼樣的人喜歡盯著死者的血液一點點淌進馬桶,直至她失血性休克死亡?老年痴呆除外。”
“無聊的時候……”藤堂京回答,“不,是放空自己,發呆的時候。”
“正解。”檀木圓點了點頭,“所以我覺得,這個人,不一定內心有多強大,他只是對外界的很多事情都感到麻木。”
藤堂京的神色變了變。
對,只有情感麻木的人才能機械地完成殺人碎屍。
“還有些地方目前解釋不通。”
藤堂京皺起眉頭,“什麼意思?”
“我們剛才說的,都是關於殺人階段的推理。這是區域性側寫,但是如果把三個案子都連貫起來,就會發現這幾件案子和兇手的行為其實是矛盾的。”檀木圓說著,把視線扭向對方,“別不承認,我覺得你應該也察覺出了這一點,只不過你把它淡化掉了。”
藤堂京盯了他幾秒鐘,慢慢地點了點頭,“我是把兇手當成了一個正常人來看待的,所以淡化掉了三起案發現場的一些發現。首先是樸燦烈一案,殘屍被掩埋在一個小土包裡,長達九天才被人發現,說明兇手是具備謹慎心理的,害怕被人發現屍體。而森真子一案,晾曬死者的肢體,以及在茶餐廳這種眾目睽睽的地方殺害智子,卻又似乎是為了讓人發現,這兩種心理是前後衝突的。”
“說的沒錯,通常犯罪者的心理要麼就是極盡心思隱藏到底,要麼就是大膽暴露挑釁執法者,而我們得出的犯罪意識卻是欲蓋彌彰。就像你說的,害怕被發現,卻又想被發現。從側寫出的形象來看,兇手是一個思維理智的人,而正常人不會有這種混亂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