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麻煩和援兵(第1/2頁)
章節報錯
無論是契丹還是党項,他們只是一個民族,由眾多部落構成的民族,並沒有統一的領導人,部落酋長,只能統領一部分人而已。
相對來說,吐谷渾是一個國家,薛延陀則是有自身的可汗,對自身國家,部落,具有絕對統治力。李靖的建議,就是要党項,回紇這些小部落,儘可能的聚集到一起,抵禦外敵。
如果是以前,這些部落不可能聚集到一起,除非他們受到天災,需要外出劫掠,因為他們會擔心強大的部落,吞併自身。
現在卻沒有這種顧慮,一來大家都投靠了大唐,身後有了靠山;二來部落青壯在外征戰,部落實力變弱,在有外敵的情況下,聚集到一起,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商議了三次,李世民才下定決心,選擇李靖修改的方桉,他覺得抽調南方的府兵,讓很多州郡,形成一個兵力真空時期,在不知道詳情的人看來,這就是李世民貪圖海外的財富,抽調了人手。
李世民就是要這些城池變得虛弱,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象,在州郡之間,隱藏著兵馬,可以隨時鎮壓動亂,而且巡查御史過一段時間就會出動,交叉巡查。
外出的御史,會分批出動,他們都不知道,在自己身後,還有沒有其他隊伍,而且絕大多數御史,都只以為是一次普通巡視。
可以預料,這次行動,會挖出不少蛀蟲,一些世家也會倒黴。
這次精心佈局,李世民還發現一個好辦法,以前他就在頭疼,國家大了管理不變,尤其是那些偏遠地方。以前巡查御史,巡查路線,幾乎是固定的,畢竟御史數量有限。
現在李世民覺得,完全可以擴大規模,每年都安排御史出動,甚至重新組建,一個和巡查御史差不多的組織,明察暗訪,這才是最好的巡查方式。
事情不出預料,契丹,党項,回紇都有部落,請求再次增添人手,出征海外。而不等人馬聚集出動,來至於倭島第二批財物,再次送到了長安,一樣兩百多車,一樣裝滿馬車的大箱子,漏在外面的就是無法裝箱子的大珊瑚,奇石。
剛剛秋收完成,沒想到倭島又有財物送來,這才又過三個月啊!這下知道的人都眼紅了,不少府兵都在詢問上司,自己有沒有機會去海外。
只有有限的一些人才知道,這次送來的財物,金銀珠寶更少,數量最多就是砸扁的器皿,見到垃圾一樣的東西,李世民很想讓人丟出宮去,最後還是捨不得,不得不安慰自己,這也是錢。
隨著大量的珠寶翡翠流入長安,李世民已經讓人重新定製官員的配飾。
李淵規定大臣們的常服,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腰帶用犀鉤。七品用綠色龜甲、雙巨、十花(均為幾何紋)綾製作,帶為銀銙(環扣)九品用青色絲布雜綾製作,腰帶用瑜石帶鉤。
瑜石是指像玉的石頭,像差一些的翡翠,在大唐人的眼中,都屬於這一範圍。
李世民繼位之後,規定了官服顏色和腰帶,銙也就是腰帶配飾的規格,如今他覺得,似乎有些小家子氣,完全可以弄得大氣一些,反正朝廷有的是玉石,寶石。
長安的事情,王牧當然不清楚,他有條不紊的清理了十座城池,其實在打下備中,備後兩座城池之後,倭人就已經嚇壞了,兩座城池男人一樣被殺光,只有很少一點人,被王牧讓人帶到其他城池附近,故意放了出去。
備前城在騎兵圍困了一段時間之後,聽聞臨近城池被屠城之後,城主帶著守衛,直接跑了,主要是他一點信心都沒有,前段時間大軍前去消滅中原人,一去就了無音訊,如今騎兵出現城外,那些前去的軍隊,下場可想而知。匯聚了二十萬人的軍隊,都全軍覆沒,自己這點人,哪裡夠看,此時不跑,更待何時。
那些故意放生的倭人,給其他城池帶去了噩耗,屠殺啊!幾十萬人全部殺光,這是他們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原本還想拼死抵抗,畢竟破城都要死,不過隨後城外來人,打破了他們的想法。
不降則死!一個不留!
倭人不敢去賭敵人會不會屠城,不少人逃出城,逃進山裡,聰明的知道倭島太小,敵人已經佔領了不少地方,逃無可逃,於是老老實實的開城投降。
十個人就接收了一座城池,這讓去傳信的這隊騎兵,瞠目結舌,一時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不過送到嘴裡的肉,沒有不吃的道理,他們還是硬著頭皮接收了城池。
短短几個月,倭島震動!奈良更是人心惶惶,畢竟備前城已經失陷,而奈良聚集備前,只有五百里路,關鍵還是水師,這幾個月噩耗不斷傳來,先是出征大軍音訊全無,接著敵人出現,隨後各地港口被攻擊,焚燒,現在他們連漁船都找不到一艘。
這意味著敵人可能隨時出現在奈良附近,而且二十萬大軍消失,這打擊了所有人的信心,他們不知道,需要多少人才能抵擋敵人。
這一次蘇我蝦夷再也沒有和舒明天皇爭權奪利的心思,兩人詳談之後,決定召集所有人,固守奈良,把奈良打造成一個鐵桶。
“好久不見!郡王風采依舊啊!”王牧笑著迎了上去。
“見過郡王!”公孫武達跟著上前施禮。
“二位威震倭島,某在長安可是如雷貫耳啊!”李孝恭笑著回禮。
“想不到陛下居然讓郡王遠道而來,真是出乎預料。”
“也不知道,是不是多年沒有坐船,這次差點要了老命,早知如此,我說啥也不來倭島。”李孝恭苦笑道。
“嘿嘿!能者多勞嘛!這幾位是?”王牧笑了笑,看向李孝恭身後。
“這是淮安郡王五子李孝義,六子李孝逸,犬子李崇晦,代國公二子李德獎,鄂國公次子尉遲寶慶,梁國公次子房遺愛,蔡國公次子杜荷。”李孝恭介紹道。
“見過都督!”幾個小子兩眼放光看著王牧,有模有樣的抱拳施禮。
看著一張張青澀的面孔,王牧不由瞪大眼睛轉頭問道:“不用多禮!這是啥意思?”
“程知節說你把他兒子教導得非常好,不但武藝進步,還懂事了,腦子也靈活,蔡國公深表贊同,所以就把他們交給我,一起給你帶來,隨便你怎麼教,只要不打死就行。”李孝恭笑眯眯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