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還政於朝 第六十九章 萬國來兩朝?(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眾人返回雁門關之時,世子曹丕早已準備好了,犒勞他們的美酒和牛羊。
而匈奴王庭那些被抓獲的俘虜,自然有人前去接管。他們部落裡的人口被分批送往了各地,有的甚至被送往了南方的益州甚至荊、揚各州。當然,大部分自然還是留在了北方各州,尤其是司隸、幷州這些人口缺失嚴重,繼續補充人丁,以來開荒懇田的州府。
一場為期七日,歡天喜地的慶功宴在雁門關風風火火的開始了。當然在俘獲匈奴王庭大單于的那天,曹彰就已經分別派出了快馬,將這個訊息送往了雁門關和許都。
因此這些犒勞所用的美酒,還有很多是許都朝廷所上次的,要不然僅僅一個雁門郡哪有這麼多的物事,來供應十幾萬大軍的為期七天的用度呢。
當然對於這樣的滔天大功,別說慶功七天,就是一個月也是應當的,只不過天下剛剛一統不久,國庫空虛,因此也只能如此了。
在慶功宴開始的那天,雁門上空突然飄起了雪花,而且越來越大,但這依舊擋不住將士們的熱情與豪氣。彷彿是老天爺都在為他們慶功個,才降的這場雪。
瑞雪兆豐年啊,來年必然是個好年景。
匈奴被滅之後,自然幾家歡喜幾家愁。
對於大漢子民來講,尤其是北邊各郡的百姓,這自然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所以在曹彰率軍班師返回之時,所過之處,當地百姓,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人們也牢牢記住了,為首的高頭大馬上,那個看起來兇了吧唧,但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的曹大將軍.曹彰。
對於大漢北疆,其餘的幾個胡人部族來講,這自然算不上好事。
於是,在聽聞匈奴被滅了之後,帝國周邊諸如鮮卑、羌族、羯族、氐、樂浪,甚至遠在遼東的高句麗等,都不遠萬里的派出了使者,分別前往雁門關和許都拜會。
因為他們並不知道,漢軍的鐵蹄是不是明年就會來到他們的家門口,因此只能提前拜會討好,以表忠心。
曹彰自然是明白,“真理皆在戰馬鐵蹄之下”的道理。但他也樂得如此,這樣,最起碼近幾年之內,那剩餘的胡人就不敢輕舉妄動了,而北疆的百姓自然又能過上幾年太平日子。
而那心眼比針眼還小的皇帝劉協,聽聞了這些之後,自然又是一頓大發雷霆。拜會許都內的他是必然的,拜會魏王曹操等人也還算還有情可原,但是前往雁門拜會那魏王世子和曹彰那匹夫,又算怎麼回事?
難道說那雁門關的曹丕和曹彰二人加起來,都能算是一個小朝廷了嗎?
萬國來兩朝嗎?
不過他也只能是在深宮後院裡,再次大鬧一通罷了。
其實,那些胡人們的作法也可以理解。畢竟誰也知道,現如今大漢朝內雖說派系林立,但是真正掌權且手握天下大部分兵馬的還是曹氏有一族。
而第一代的曹氏、夏侯氏以及其它氏族戰將,諸如夏侯惇、夏侯淵、五子良將等人,都已經故去了。剩下的曹仁、曹洪也已經垂垂老矣,這天下兵馬終究會交到二代子弟的手中。
曹丕作為魏王世子,曹彰作為二代武將裡的領頭羊,早些與他們搞好關係,自然是好的。
要說以前天下混戰,曹氏一族的威望多多少少還有一些,建立在鎮壓國民的基礎之上。可這一次北征大漠,卻是真真正正的抵禦外辱。
那些以前對曹氏掌權,還頗有微詞計程車族和百姓們,也開始慢慢轉變自己的心態了。或許這讓曹氏一族坐天下,也並不是什麼壞事。最起碼得到了深切利益的北地各州百姓,是真真切切這麼想的。
......
畫面再次回到雁門關。
北地事了,曹丕自然就得返回許都了,而曹彰作為此次北征的主帥,自然也需要回許都領賞,因此路上兩人也好做個伴。
當然陪同他們兩個南下的還有夏侯玄、陳泰二人和數百位有功將士。孫禮、辛毗需要將自己借調來的兩州人馬送還回去之後,方能還朝。
赴京領賞自然不可能是十五萬大軍,烏央烏央都去的,只能是選調一些戰功卓著的。若是那樣,北地邊疆又有誰來守?
而其餘的兵士們,在熱鬧非凡的度過七日之後,也就分批返回各自的駐地了,屆時朝廷會把他們應得的封賞,派使者送到他們各自的軍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