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時光轉瞬即逝,春去秋來不知不覺之間,大魏皇帝.曹丕代漢繼位,已經五個年頭了,就這麼的來到了大魏黃初五年的秋天。

自從他繼位以來,不過也才寥寥數年的光景,可是朝裡的老臣們,卻去了一個又一個了。這些個老臣可是帝國的寶貝,去一個也就少一個了。

諸如張遼、徐晃、許褚、李典、樂進等以此五子良將為首的將軍們,就不用說了,早在天下一統之前,就都已經身故了的。還有一些例如戲志才、荀攸[you]、程昱[yù]、典韋、賈詡等人,以及夏侯宗室的宿將夏侯淵,甚至在曹丕還很年幼的時候,就已經戰死沙場,或者病故了。

再後來,天下統一,時任魏王的曹操還政於朝。其後因為種種原因,張郃、劉曄、荀彧,這幾位老臣也在建安年間,相繼離世。就連曹操也在還政於朝的五年之後,終於熬不住了,在耄耄[mào]之年八十歲的年齡上去世了。也正是沒有了這些漢室“忠臣”的扶持之後,漢獻帝.劉協民心盡失,才讓曹丕有了代替他的機會。

而在那個時候,曹丕還沒查覺出來有什麼不同,也是在那個時候,對於人的生老病死,甚至他自己的父親去世,曹丕都看的比較開,或許是因為自己還沒有當家做主的原因,對這些並沒有太大的感覺。

後來荀令君和自己的父親也都去世了,大漢最後的兩根撐天之柱也倒了,漢朝的氣數也終於走到了盡頭。曹丕的代漢繼位,好像變成了順理成章、眾望所歸的事情。不過短短數月的光景,這江山就改朝換代了,這天下也同時換了共主。大漢變成了大魏,年號也從建安變成了黃初。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人人都想著當皇帝,也都在爭當皇帝,可是皇帝又哪有那麼好當的呢?孤家寡人就不必說了,全天下的老百姓、官員都指望著你吃飯。你做的好了,老百姓最多也就誇你一個明君。可一旦你做不好了,老百姓沒飯吃了,他們就會造你的反,要你的命。

你要是運氣好的話,碰到了像周公叔旦、姜尚或者蕭何、張良、霍光這樣的佐世之能臣的話,你的日子還會好過一些。可是,假如要是你時運不濟,另外再碰到像王莽和董卓這樣不安分的,並且別有用心的反臣的話,每天擔驚受怕的,嚇都要被嚇死。

好在自己運氣不錯,作為開國之君,所遇到的大臣,大部分都是能夠信得過的,而且也都是已經經過了幾十年的檢驗的。即便其中有幾個,自己也知道確實有著亂世之梟雄的臣子,譬如司馬家的某位,以及他的跟班姓孫的某位將軍等等。但是曹丕自己堅信,只要自己活得時間比他們久,比他們更長壽,他們就不敢有絲毫的反意。即便是出現了某種意外,自己在他們之前身故了,那也絕對會留下萬全之策,以保後世之君不被侵擾和禍亂。

因此,為了避免出現上述的種種情況,作為皇帝必須要培養屬於自己的嫡系和信得過的大臣。

自己父親所挑選而

(本章未完,請翻頁)

留下來的大臣固然是信得過,但畢竟一個個年齡都大了。尤其是自己登基以來,老沉悶一個個的都相繼去世了。

首先,是在黃初元年,自己剛剛繼位之處,江陵王.曹植所推薦的大才,太中大夫.韓暨.韓公至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三歲。

後來,在黃初二年,秋十月,自己有著滅國之功的叔父,武將之首,大將軍.大司馬.曹仁.曹子孝,也最終因為年事已高,而身故交州的南蠻之地了,其也享年七十三歲。

再其後,黃初五年春,年關剛過,大魏的擎天之柱,百官之首,丞相.鍾繇.鍾元常也因病去世了,享年八十八歲。

朝廷的中樞之地,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個大臣去世。就比如在前兩天,三公之一的司空.華歆.華子魚也因病去世了,享年七十七歲。

這些個老臣每每去世一個,皇帝曹丕的心就會驟痛一次,心中的急促感就會強烈幾分。

其實從黃初三年開始,為了照顧這些上了歲數的老臣們,像鍾繇、華歆這樣的大臣,皇帝都會讓他們坐在藤椅之上,然後再派衛士將他們抬上大殿的。並且還允許他們,在大殿之上不必跪拜,而且朝會之時坐著就行,也不必站立。由此可見,皇帝對他們這群老臣的尊重和愛護之心。

從鍾繇去世之後,這丞相的位置就一直處於空缺的狀態了。而且三公的位置,自曹丕登基以來,就一直沒有滿員過。現如今華歆一去世,整個三公就剩下一個司徒.陳群了,無奈之下,皇帝.曹丕又趕緊讓太常.王朗接替了華歆司空的位置。即可這麼一來,這九卿之首太常的位子又被空下來了。

於是,皇帝.曹丕又在朝廷的群臣之中,挑選能夠替位的大臣,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讓曹丕找到了一位。

而他所找到的這個接替王朗太常之位的人選,也是一位已經年過古稀的老臣了,而且很早就跟隨自己的父親走南闖北的征討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