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北庭都護.曹真一起巡視城池築造的有十餘人,其中大部分人一看就是曹真的近衛部隊,緊跟他身後的兩人很明顯與其他人都不太一樣。這兩人分別是一名大約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和一名年若半百,但頭髮卻已經花白,而且還有些胖的中年人。走上前一看,這兩人竟然都是熟人。

其中一人,乃是在黃初二年五胡叛亂被平息後論功行賞執事,被皇帝.曹丕和曹彰他們特意“關照”,而獲封殄虜護軍的高勇,高長弓。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不算是關照,畢竟收復雁門關之時,這位當年年僅十八歲的少年,一馬當先,第一個登上了城牆,砍倒了的敵軍的軍旗,並馬上將帝國的大旗插在了雁門關的城樓之上。他身後計程車兵們見狀軍心大振,隨即很快便也就奪回了雁門關衛所。

按照他的功勞破格提升,倒是也在情理之中,但最多也只會是一個都尉級別的,或者一個不入流的雜號將軍,絕對不會是一個有著帶兵權利的護軍之職。五胡的叛亂被平息之後,高勇並沒有跟著曹彰回長安去,而是被曹彰特意的給留在了幷州太原,與幷州刺史.徵北將軍.陳泰做伴。

再後來,朝廷要設立北庭都護府的詔令傳到了幷州,要求陳泰幫助曹真在烏梁素海築城一事,如果北方有什麼需要,幷州一定要鼎力相助。同時跟著這道詔命來的,還有讓高勇一起北上的聖旨。

在接到第二道聖旨之後,陳泰只是稍微的愣了一下,便明白了其中的緣由。畢竟,高勇是張家長子張雄的私生子一事,極其的隱秘,即便是到了現在,也只有曹丕、曹彰以及陳泰這麼寥寥數人知道。即便是北庭都護.曹真也還被矇在鼓裡,就更別說高勇他本人了。

當年他的爺爺張郃是死在了北征匈奴的路途之中的,再後來其全家被滅門,多多少少跟這個也有點兒關係。而皇帝.曹丕特意安排他北上烏梁素海,其中深意不言而明。不過是想讓他代替他們張家的眾人,看一看那匈奴的王庭罷了。當然,安排他北上,還有一層深意,是想著讓他趁此再多積攢一些功績,也是為了給他迴歸張家認祖歸宗做

準備。

對於高勇這個年輕人,北庭都護.曹真自然是知道的,畢竟當時論功行賞時的三匹黑馬,朝中人人皆知。

這第一個,是連連擊殺鮮卑大將凸發.樹機能、段泥和首領軻比能,並七進七出敵陣,萬餘敵人莫不敢上前的十七歲小將文鴦,戰後獲封駙馬都尉。

另外一個,是活捉了遼東.公孫淵,戰後獲封,驍騎遊擊將軍,盧[lú]奴侯。可最後不在乎任何功名利祿,捨棄了官身,拂袖而去的年輕匈奴人詹臺。

這最後一個嘛,就是這個高勇了,雖說相對比前二者而言,他顯得並不是那麼出色,可也只是因為他的命不好,與這樣兩

(本章未完,請翻頁)

位年輕的猛將活在了同一個時代,是他自己不太幸運罷了。就比如在當初,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在世的那個年代,別說是跟他同齡的年輕人了,就連飛將軍.李廣這樣成名已久的沙場名宿,在他面前,也已然會黯淡無光。

只不過北庭都護.曹真以為,此次朝廷派高勇北上,無非是想歷練他一番罷了,是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其中還有這麼一檔子秘事的。後來,跟高勇相處下來,曹真才發現,這個年輕人頭腦清晰,思路靈敏,絕對有名將的潛力,。本來他還以為,高勇能夠第一個登上雁門關城樓,乃是運氣使然,可時間久了,他才發現那絕對不是偶然。

而且這個年輕人為人正直,圓滑而不世故,特別的討人喜歡因此,在曹真後來每次巡查城池或者做其它事情的時候,都願意將這個年輕人帶在身邊。畢竟這麼一個有才華、又正直又討人喜的,潛力無窮大的後進之輩,誰不願意多多提攜一下呢。

如今的高勇,不過也才二十二歲,卻因功和一些特殊的原因,被朝廷擢升為了正四品武將.護鮮卑校尉了,其提拔的速度不可謂不快,甚至直接跳過了偏將軍、裨將軍這種類似於副將的將軍。

曹真身旁另外一位頭髮花白的“中年人”,也是一個熟悉的面孔。他就是當初在朝堂之上,仗義執言的大司農.趙儼,趙伯然。

大司農的本職,是掌管帝國的租稅、錢穀、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以及這類物資的保管,並不涉及城池築造之事。而負責帝國水土、河工以及營建工程的,乃是三公之一的司空,也就是說這瀚海雙城的築造,其實歸現任司空.華歆掌管。

可是一來,司空畢竟貴為帝國的三公之一,乃是帝國最為尊貴的大臣了,自然不能夠來這荒涼之地的,不然會被胡人們看不起。二來,那老臣華歆年事已高,今年已經是八十一歲的高齡了,他的身體已然不允許再長途跋涉了。

在平日裡,負責這麼一座城池的築造,朝廷也只不過是派出光祿勳麾下的一名功曹罷了,再怎麼著也不應該是九卿之一的大司農來。可畢竟這瀚海雙城不同以往,其關係到帝國以後百餘年的國運。

因此,在朝廷眾人幾次三番的商議之後,最終決定讓大司農.趙儼,持節以天子監察使者的身份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