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這麼一場無妄之災,南中各族打算推舉長嶺大王.孟優作為新的蠻王。可還是被他以年齡太大給拒絕掉了,最終他還是力薦自己的侄兒孟崖,繼續擔任蠻王。

可顯然此時的孟崖,已然不能服眾了。好在有南中大將軍.鄧芝,和孟優共同擔保,才堪堪讓孟崖能夠繼續的統領南蠻各族。

孟崖終於信服了,也終於徹底的臣服了。

自此,再也沒有了那個南中蠻王.孟崖,而是大魏蠻王.孟崖。

在經過了這麼一場降而復叛的鬧劇之後,尤其是那已經在漢中之地帶了十數年的無當飛軍的復叛,更讓朝廷和刺史府認識到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真實性。

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朝廷此次沒有再像往常那般,只是單純的將他們整戶整戶的,遷徙到益州北部去。

在徵遷他們的同時,反而還從益州北部徵調了十萬人口,遷徙到了南中地

(本章未完,請翻頁)

區。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有遷民戍邊的習俗。但是遷民到南中這種荒蠻之地,還是自上古以來的頭一遭。

那些被遷徙的國人們肯定是不同意的,好在朝廷給了他們非常優惠的國策。

朝廷下令,只要是自願南遷的國人,免徵稅收十年,免服徭役五年。而且,你在南中官府應允的地區內所開墾的荒田,經過正式的登記之後,便可以得到相應的地契。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於是乎,很快益州刺史府便徵集到了,需要南下的十萬國人。

更重要的是,這南遷的十萬人,不僅僅只是農戶。這其中還有大量的工匠、商賈、士子、方士、術士、教渝等等。他們將蜀地的冶煉、紡織、經商等等技術全部都帶往了南中,更重要的是他們將讀書的種子也一併帶了去。

往日裡,朝廷來到南中之後,只是在當地紮下營寨留下軍隊,名義上統治這片大地。可實際上,大部分割槽域還是讓蠻人自治,從來沒有像如此這般幫助他們進步的。

南中的各族,也從中看到了朝廷和益州刺史府的誠意。

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人以為,這群漢人們是來與他們爭奪土地來了。

好在大部分人都看的比較真切,尤其是這次北上的將士們,在看到了益州北部的繁榮之後,更加嚮往漢人的那種生活了。有一部分人在朝廷徵召北遷的時候,就已經北上了,剩下的自然也就是,擁護朝廷遷民南駐的那批人了。

歷史的車輪,並不會因為部分人的阻攔,就會停滯不前的。

當然,南中地區趕上益州北部,甚至中原地區的腳步,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甚至還有無數的挫折和磨難前面,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民族融合。但,最起碼在今日,那條路已經開啟了,百族融合,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鄧芝萬萬沒想到,在有生之年,自己竟然還能見到衣冠南下入蠻荒的場面。

不過萬事有利必有弊。正是因為這次的南征北遷,使得益州的民心不穩。也才使得不久後的羌族人和羯族人,趁虛而入。不過即使沒有這次遷徙,他們的入侵也是必然的,不過肯定不會如此的順利和慘烈罷了。

如今距離那場大戰,已經過去一年半了。

朝廷的遷民戍邊的政令,也早已推行的差不多了。

因為早年間的相識,和數十年來的交往。南中大將軍.鄧芝與長嶺大王.孟優,自然也有著很深的友誼了。

在孟優和蠻王.孟崖的支援和幫助之下,鄧芝於南中地區,處事果斷,恩威並濟,一律對待所有的漢人和南蠻各族,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就得到了當地百姓深深的愛戴。

此時的南中,已然踏上了正確的道路。不久之後,那朵盛世之花,必然會在南中得到徹底的綻放。

————————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