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遷民南蠻(第1/2頁)
章節報錯
那一日談完之後,沒過多久,鄧艾就繼續西行了。
他那日前往臨松山,與郭瑀交談,其實也就是為了將他心中那個,已經隱藏了許久的想法說出來,然後再從郭瑀那裡得到一些相應解惑罷了。
但是他並沒有告知郭瑀,這次他從武威西行而來的目的,郭瑀也很知趣的沒有細問。
自張掖離開之後,他又踏入了酒泉和敦煌二郡。
經過建安三十五年以來的數年治理,涼州的創傷已然得到了修復,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也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的穩定和發展。帝國也時候,向西更近一步了。在得到興學詔令的同時,鄧艾也得到了一封來自於曹丕的親筆書信。
如今想來,那封除了他們君臣二人之外無人知曉的書信,才是這次鄧艾西行的真正原因吧。
進入敦煌之後,鄧艾密會了敦煌太守.倉慈。
倉慈,字孝仁,揚州淮南人,現年四十六歲。
建安年間,太祖武皇帝.曹操在淮南招募人民屯田,讓倉慈擔任綏集校尉,數年後因公擢升為了長安令。因其為官廉潔節儉且有法度,下級官吏和老百姓,對他是既害怕而又愛戴。
建安三十五年,在魏王曹操的推薦下,他被任命為了敦煌郡太守。而敦煌,則是帝國數十年來,實際控制範圍內最西面的一個郡治了。
由於戰亂而與內地隔絕,敦煌太守之位,自建安初年開始就一直空缺,因此當地的豪強大戶們蠻橫自大,自然而然也就養成了一種習慣。前任的太守來此,也只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已,對當地的並沒有怎麼治理。
直到倉慈到任,他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剛柔並濟,打壓抑制豪強,或招攬,或剷除。並將他們從百姓手中所搶奪霸佔的田地,一一又返還了回去,使得當地的百姓們有了立錐之地。就這樣短短數年,敦煌郡竟然得到了大治。
更重要的是,倉慈作為太守,為西域到來的胡商們主持公道,並不因為他們是蠻夷之人,就欺負他們,因此也得到了他們認可和尊重。並且,倉慈還多次派遣了數支小商隊,向西深入,積極的與西域各國做商貿。當然因為只是郡治自己的小商隊,充其量也只算是打個前站罷了。
不過很明顯,倉慈的這種做法是對的。
涼州刺史.鄧艾與他密會之後,二人便脫掉了官服,換上了普通商人的服裝,一同秘密的向西而去了。
具體他們去了哪裡,做了什麼,沒人知道。直到數月之後,二人才從西面回來。只是他們回來之後不久,便有一騎快馬,從武威的刺史府竄出,向神都洛陽飛馳而去。
————————
王平的叛亂被平息之後,從某種層面來講,南中的蠻族勢力從得到了很好的打壓,想必又能換來數十年的太平日子。
戰後朝廷論功行賞,只要是參戰有功的將士,人人都得到了一定的升遷。
(本章未完,請翻頁)
伏波將軍兼漢中太守的郭淮,被加封為了三品的實權將軍.平西將軍。
功勞最小的後將軍.巴郡太守的鄧芝,則被加封為了二品的南中大將軍,行舊日庲[lái]降都督事,並率領剩餘的三萬舊蜀軍,前往南中安撫鎮守。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已經是益州境內職位最高的官員了。
可萬萬讓人沒想到的是,功勞最大的成都侯.鎮西將軍鍾會,只是被遷任為了益州刺史。其實等同於什麼都沒加封,只是平調了一下而已,他還是那個三品的四鎮將軍之一。
眾人都在為鍾會打抱不平,反而是鍾會他自己,在收到了朝廷的聖旨之後,竟然顯得很平淡,隱隱還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或許他自己也不想借此,被朝廷大肆封賞吧。畢竟自己才剛剛加冠不久。如果此時位極人臣,他們將來到了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的地步,朝廷又當至自己於何地呢?
水滿則傾,月盈必闕,恐怕到時候,迎接自己的應該就是禍事了吧。
此時的南中大將軍.鄧芝,已經率領的三萬舊蜀軍,前往昔日的庲降都督府了。
那些參與叛亂的南蠻將士們,戰後在長嶺大王.孟優和老將軍鄧芝的解釋下,才知道自己都被故庲降都督.王平給矇騙了。
原來,那五千無當飛軍在漢中之地,並不想再回來了。
原來,刺史.費禕真的只是死於某宵小之人的刺殺,而沒有摻雜任何的陰謀詭計。
原來,朝廷也並沒有什麼所為的奸佞,也不需要清君側。一切都只是王平自己的私心罷了,是他自己想要割地自立,可卻要用自己這群人的命去鋪路。
知道這些之後,南中各族的蠻人們都爆炸了,對王平簡直是恨之入骨。要不是他,無當飛軍在內的三萬族人們也不會枉死。此時,南蠻的將士們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好在王平已經被斬殺在許都,並滅了三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