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老夫與叔嗣侄兒(張休,字叔嗣)的意見相同,便由他王平折騰去吧,我揚州不淌這趟渾水最好。”

陸抗聞言微微皺眉,接著把目光轉向了場內的最後一人,豫章太守.顧穆,“子裕世兄(顧穆,字子裕),對此有何高論啊?”

見到場內三人只剩下了自己沒有發言,顧穆略微思索了一下,也慢慢開口道,“昔日裡,蜀、吳互為唇齒。多少次,正是因為配合得當才得以倖存。後來鍾繇領兵徵蜀之時,我等沒有及時響應,導致西蜀先亡,不久之後我江東,也被那屠夫曹仁順勢拿下了。

雖然今日你我已經歸順了朝廷,但是你我自知,這朝廷並不是他劉氏一族的朝廷,其中大半是握在曹氏一派手裡的。如今看來,那王平已然是被嚇破了膽,起兵已然是必然的了。我等如若同意邀約共同起事,那麼他自會領兵北上,或者東進與我遙相呼應。我等即使不允,他也會起兵,只不過是封閉官道,於南中自立罷了。

如此看來,你我出兵的好處反而還大一些。當然,我的起事並不是為了造反,而是以清君側之名,幫助當今天子和荀令君,除掉曹氏一派在荊州和交州的勢力罷了。屆時曹仁和曹植被除,曹氏一派等於斷了一臂。

到那個時候,那曹操不認也得認,說不準還得親自上書請罪呢。當然,我們出兵之前,自然是需要知會天子和荀彧一聲的,裡外也好有個照應才是。不過這時間要把握好,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太早的話,以荀彧的性子,肯定會阻止。太晚的話,又會誤了事。要挑一個時間,讓荀彧和朝廷在時間上來不及阻止我們,只能咬著牙按照我們的要求來辦。

因此,在下覺得,出兵比較適宜。”

終於三大家族的族長都發表完了自己的想法,兩人反對,一人贊成,如今只看陸抗的了。

眼見三大家族眼巴巴的盯著自己,陸抗微微一笑之後,也不緊不慢的開口了,“三位所言都有所道理,不過在下看來皆是也不是。”

三人聞言面面相覷,竟然沒明白陸抗想要表達的意思。

陸抗見狀,哈哈一笑接著說道,“不瞞三位,在下以為,王平此信必然有詐。益州群臣聯名上書的邸報中,有不少是那費禕昔日的舊部,其中不乏對其忠心耿耿之輩。倘若郭修幕後真的有人指使的話,他們又怎麼會善罷甘休?另外那荀令君又豈是泛泛之輩?

因此這事兒,雖然在下也覺得蹊蹺,但必然就像那邸報所說的一樣,乃是郭修投機倒把的個人所為而已。子裕世兄所言甚有道理,此時無論我揚州出兵與否,那王平也絕對是會起事的。如此這般,我等倒不如賭一把,那就出兵。”

主戰的顧穆聞言,臉上的笑容明顯多了幾分。

而主張不出兵的張休、朱恆二人,顯然就不是那麼高興了。他們二人剛想要說些什麼,卻被陸抗伸手打斷了。

只見陸抗接著說道,“二位且先聽在下講完,我等出兵是絕對要出兵的,可是並不是王平所邀約的臘月初八。休穆伯父所言也有道理,我等若是臘月初八同時起事,屆時四路大軍來犯,我等又當如何?因此,我等要等上一些時日。

據某所知,這四年來王平在南中招攬南蠻各族,南蠻兵士都心甘情願的聽從他的調遣,甚至就連那新蠻王.孟崖都歸順於他了。如今,那王平麾下的大軍不下八萬人,這八萬人要是北上征討蜀地各郡,無異於異想天開。

以某看來,那王平起事之後,鍾會、郭淮甚至老將鄧芝都會一同領兵南下,那王平自然不是對手。到那時,他自然會領兵南下退守南中,他手下大軍多是蠻兵,甚是熟悉南中地形,就算不敵,也必將會把鍾會、鄧芝他們的十幾萬大軍拖得死死地,到時候曹仁、曹植都得分兵前往支援。

待他們兩方爭執不下之時,我等再出兵坐收漁翁之利。

屆時,曹仁、曹植甚至那鍾會都會成為我等的刀下亡魂,那王平也得感謝我們的出兵,他就算有什麼不滿,又能奈我何?

到那個時候,是繼續做劉氏的臣子,還是劃江而治,不全是你我說了算嘛。屆時這天下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

陸抗不愧被稱為東吳最後的名將,一番深入淺出的言論。頓時將三大家族的族長都說服了,只見那三人情不自禁的頻頻點頭,已然是折服了。

只不過,陸抗的這招坐山觀虎鬥,最後是否真的如他所願?早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更有一山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