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官人法的推行,自然不僅僅只是在中原以及荊、益、揚這些比較富足的州府,它所推行的範圍是整個大漢帝國。

它的目的一來是為了肅清吏治,還有就是為帝國推舉人才。

自西周開國,分封以來,已有一千三百餘年。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天下士族們開始在各地生根發芽。而其中比較出名的各大士族,絕大部分都分佈在北方中原一帶。

諸如人所皆知的五姓七望,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大部分都分佈在冀州、司隸和豫州。就比如現任的徐州刺史.王凌,就出身太原王氏,還有那與諸葛亮友善的崔州平,則來自博陵崔氏。

另外還有當世的一些名門,京兆尹.司馬懿所在的河內司馬氏,故太尉.楊彪,所在的弘農楊氏,尚書令.荀令君所在的潁川荀氏,太傅.鍾繇所在的潁川鍾氏,新任御史中丞.陳群,所在的潁川陳氏,新任少府.辛毗所在的隴西辛氏,諸葛三兄弟所在的琅琊諸葛氏,以及其它諸如泰山.羊氏、河東.賈氏等等。

這些大的家族幾乎都分佈在兗州、豫州、青州、司隸和涼州一帶。

因為這些州府是各大氏族的聚集之地,因此在各州的大中正官都是朝廷內德高望重的大員們所擔任的。

比如,兗州的大中正官由魏王.曹操親自擔任,豫州的大中正官則有尚書令.荀彧擔任,太傅.鍾繇則擔任冀州的大中正官,少府.辛毗擔任涼州的大中正官......

這幾位德高望重,都是朝廷的肱骨之臣,而且幾乎都是九卿以上的官職,所以由他們來做各州官員和在野士子最後的評定,也沒有人不服。

而這幾位朝廷的大員們,為了更好的查實各州府小中正官所推舉和察定的人員,更是不惜年邁之體,親自微服到各州府去微服查探。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因此,一大批的青壯士子和在野的隱士們,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也從側面間接的促進了吏治的重新整理。

滅匈一戰之後,幷州六郡得以光復,四十萬匈奴人口,被分批安置到了冀、並、幽、關中等北方各州。所以無論是開荒屯田也好,還是這些胡人的安撫也罷,都需要大量的官員。因此北地各州出現了也大量的空缺。

數十年前,黃巾戰亂起源於冀州鉅鹿郡,後來匈奴趁機南下在冀州也曾肆虐一番,因此冀州人口凋零甚深。

匈奴.右賢王.樓利部的二十萬俘虜人口,在當時的橫野將軍.孫禮攜裹南下之後。按照朝廷的命令,一部留在了幽州,交予了幽州刺史.毌丘儉處置,而其中的大部分,則被一路分別安置在了冀州各郡。

現任的冀州刺史.崔琰,乃是太傅.鍾繇巡視冀州之後,特意徵召的冀州名仕。

崔琰,字季珪[guī],出身冀州望族,博陵崔氏。今年剛好是他的花甲之年,此人身高八尺五寸,體態雄偉,聲音洪亮,眉目疏朗,須長四尺。且剛正不阿,性格樸實,喜好擊劍,崇尚武功,世人稱之為冀州名士之首。

早年間,故冀州牧.袁紹曾經多次下詔,重金徵召於他,都被他堅決的辭闢了。官渡之戰後,曹操統一北方,也曾數次徵召於他,也都被他所拒絕了。此次要不是太傅.鍾繇公,親自登門拜訪,或許他應該會一直這樣止到老去也不出仕的。

鍾繇公登門之後,對訴以時事。當崔琰知道,大將軍.曹彰滅掉了困惑華夏數百年的匈奴,並擄其人民八十餘萬南歸之時,頗為震撼。這才答應出仕,幫忙治理冀州,協調安置胡人。

曹操得知崔琰入仕的訊息之後,非常高興,連忙與鍾繇一起聯名上書,推薦他做了冀州刺史,節制冀州境內所有政務。 而崔琰也不愧是冀州名仕,作為博陵崔氏的當代家主,他的出仕,也讓許多原本不願出仕計程車子們,紛紛摒棄了以前的想法,應召入仕。

崔琰上任之後,便雷厲風行的以九品官人法整頓了冀州的官場,並依法提拔了一批真正有才能計程車子。隨後,將朝廷計劃安置在冀州境內的二十餘萬匈奴人,安排的井井有條。

二十餘萬胡人,分別安插在了冀州境內的九個郡,每個郡萬餘人,再分到每個縣不過數百人。即使他們有所圖謀,也絕對已經沒有那個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