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另一邊的張郃,此時正率領著一萬大軍,“趾高氣昂”的向北而來,似乎急於找匈奴決一死戰,但卻私下讓陳泰、劉曄領兵引於左右兩翼。

張郃自然也收到了探馬來報姑夕王.師廬領兵一萬已經於數日前抵達上郡,與東胡盧王.烏維兵合一處,共計兩萬大軍,意在一舉消滅自己的這支部隊。

對此張郃、陳泰等人自然也做了相應的對策。

而東胡盧王.烏維和姑夕王.師廬在那日會盟之後,次日裡,便點兵向南進發了,分別于于上郡州府.膚施縣城以南五十餘里與百餘里處安營紮寨,並向南灑出了數支探馬斥候,意在主動探查尋戰漢軍蹤跡,早日結束這潛在的威脅。

這一日,他們終於相遇了。

在兩軍相距五十餘里的時候,姑夕王.師廬率領著一萬五千騎兵主動向張郃軍靠攏進攻了。

見到漢軍敵人的隊伍確實少於自己,而且其部隊周圍並沒有探查到有援兵或者伏兵的痕跡。胖師廬當即下令,兵分三路,左右兩翼各四千騎由數名千騎長率領,中路七千騎由自己親自率領,呈倒扇形也就是V字型散開,向南飛撲而來,竟然試圖用這區區一萬五千騎兵去包圍對面的一萬騎兵。

《孫子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顯然師廬是有些過於的異想天開了。

不過匈奴不愧是騎兵戰陣的老祖宗,深諳騎兵戰法要意,用的竟然是《孫子兵法.十陣》當中的雁形陣。

這是一種橫向展開,左右兩翼向前或者向後梯次排列的戰鬥隊形,向前的是“V”字形。左右兩翼向前或者向後梯次排列的戰鬥隊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兩臂向前伸出一樣,是一種用來包抄迂迴的陣型,但是後方的防禦比較薄弱。

《孫子兵法》有云,“雁行之陣者,所以接射也。”,這一陣法確實可以將騎兵的戰力發揮到最大。

而後方的東胡盧王.烏維自然時時刻刻注意著戰場的情況,如若沒有其餘變故的話,他的五千餘騎肯定是按兵不動的。

剛開始戰局事態的發展確實在按照胖師廬的料想發展,可是後面發展就有點兒出乎意料了.....

反觀敵營張郃這裡,針對於匈奴的雁形陣攻擊,由於部下也全都是騎兵,所以並沒有佈下“圓形陣”用之防禦,反而擺出了令人費解的類似於“方形陣”的一種陣法向前迎敵。

“方形陣”也是《孫子兵法.十陣》中的一個陣法,但是這卻是一種常規的步兵陣法,從來沒有人將他用在騎兵作戰當中。

不過張郃所佈下的方形陣又不同於以往一般的方形陣,他並沒有將強兵勁卒擺放在陣法四周,反而是讓他們依次排列形成一個規規矩矩的四形方陣,然後再將一個個騎兵方陣錯落有致的擺放開來,放眼望去竟然也是密不透風,像一個個方形的錘子一般呼嘯著前進。

如此看來,這似乎還糅合了一絲絲《孫子兵法.十陣》中“疏陣”的味道,因為“疏陣”的精髓就在於把士卒分成若干戰鬥小群,或者前進,或者後撤;或者出擊,或者固守。

對面的胖師廬看到這一幕之後,忍不住哈哈大笑,對著身旁的兵士說道,“都說老將張郃,頗有威名,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如今看來,浪得虛名而已。他莫非還想用這‘方形陣’鑿穿我這一萬五千大軍嗎?”

說完其冷哼一聲,嘲諷道,“時無英雄,圖使豎子成名!今日我便要將其斬於馬下,掃滅他的一世英名。草原的勇士們,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跟我衝!!!”

說罷一騎當先,向著敵軍衝去。

胖師廬雖然膀大腰圓,也上了年紀,可依舊寶刀未老,在兩軍相距快一箭之地的時候,他竟然雙腿夾緊馬腹,引弓射箭,開始了“奔射”。

只可惜他並不知曉他眼前的這支部隊人人皆可奔射,雖然他與東胡盧王.烏維層派出多支斥候小隊探查軍情,但是也都只是遠遠遊獵在漢軍周圍,在得知了漢軍那支配備“馬鐙”的重甲騎兵虎豹騎沒有在軍列之中後,便更加的肆無忌憚了。

但是卻並沒有在漢軍安營紮寨之時偷進營內,詳詳細細的去探查這支騎兵的裝備。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不知彼的胖師廬自然也就要遭殃了。

在匈奴騎士引箭奔射的同時,對過的漢軍騎兵也開始了意料之中整齊劃一的“奔射”。

看到這一幕的同時,包含胖師廬在內的部分匈奴,心頭突然都冒起這樣一個念頭,“壞了,奔射,鐵馬鐙。”

但是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現在也只能寄希望於,自己這方有一萬五千大軍,更有東胡盧王.烏維五千騎兵在後方壓陣,然後自己這方加快速度,衝過這輪箭雨,與漢軍短兵相接。

只可惜並不是人人都有胖師廬這樣的戰鬥素養的,當匈奴士兵看到對方可以人人奔射的時候,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馬鐙這類東西的存在,還以為漢軍騎兵騎術高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