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耐心看完這“軍屯論”之後,大受震動。心中不禁暗暗讚歎道,鄧艾此子果然見識獨到,當今天下初定,但邊疆隱患未除。中原腹地還好,偏遠地區若想專心農墾,但又恐外賊紛擾,實無兩全之策。如今這“軍屯論”一出,一干難題均將皆迎刃而解。

鄧艾看著激動萬分的司馬懿,心中多少已經猜個八九不離十了,順勢說道,“啟...啟...啟稟府尹大人,此‘軍屯論’乃是下...下官巡遊多地,根據踏勘之實所撰寫。本欲明日呈報大人觀覽,不...不曾想大人今...夜來訪。正好,大人將此論帶...帶走便是。”

此話一出,正中司馬懿的下懷,便也不再惺惺作態,笑呵呵的開口說道,“既如此,那我便將此論帶走。近日,就在我京畿之地率先實施。不日,我便將此論上報魏王和朝廷,以求在全國推廣。屆時,士載當居屯田之首功啊。”

聞聽此言,鄧艾刷的一下站起身來,意正言辭的向司馬懿說道,“艾,自幼孤苦,又逢戰亂,見過太多生離死別的人間慘狀,正可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下官不求高官厚祿,青史留名,但求天下蒼生每人都有一碗稻米粥果腹即可。若得此願,艾死而無怨!”

動情的鄧艾,說起話來流利異常。言罷,向司馬懿深深一躬。

也正是今夜之談,司馬懿真真切切認識到了這個有些口吃的寒門士子。

殊不知,日後那令羌胡聞風喪膽的“鄧閻王”也是從今夜開始,慢慢散發出他那耀眼光芒的。

————————

這一日,早朝過後,荀彧一如既往的返回尚書檯,也同平日裡一般,勞形於案牘之間。

正當他忙碌於公文批覆的時候,門外侍者忽然來報,“稟報荀令君,太傅大人來訪。”

“你說誰?”荀彧手握毛筆,驚訝的站起身來,有點兒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回大人,太傅鍾繇大人來訪,現在府外等候。”

“快快有請,開啟中門...”

“不不不,還是本官親自來。”

荀彧激動的有點兒不知所措,在向外走了兩步之後,又返回將手中的筆放在了案几上。並非是他沒見過太大的世面,而是他在數年前與曹操決裂之後,昔日老友就很少有來往了。

“元常,元常......”

人未到,聲已至。荀彧衣帶都沒穿好,便匆匆出府了。

“元常兄(鍾繇,字文長)來訪,有失遠迎,還望贖罪啊。”

荀彧顯得有些過於激動了。

尚書檯,中門外,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相視而立,隨後雙雙很有默契的對鞠一躬。

曹操、鍾繇、荀彧三人。鍾繇最為年長,曹操次之,小鐘繇三歲,荀彧最幼,又小曹操兩歲。可即便如此,最小的荀彧今年也已經七十有四,全都是年過古稀之人了。

三人相識於少年平黃巾之時,同甘共苦數十載,誰料想臨了了,臨了了,盡然陰差陽錯的又分道揚鑣了。

很顯然,曹操和鍾繇屬於現實派,更注重實際。荀彧則屬於浪漫派,更偏向與對理想的追求。

因此朝堂上也就形成了涇河分明的兩派,一派是曹操、鍾繇為首和大部分魏王舊臣的曹氏一族;另一派則是皇帝、荀彧為首和小部分魏王舊臣,以及其他少量大臣組成的“保皇派”。

鍾繇以“司隸校尉”之職,常年鎮守長安,再後來又征討西蜀,近日方才得還於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