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還政於朝 第二十一章 鄧艾獻上軍屯策(第2/2頁)
章節報錯
司馬懿心中並不驚訝鄧艾能夠想到這些,接著問道,“那士載對今日陛下、太傅和世子所為有何看法?”
鄧艾稍作思索後,淡淡的說道,“陛...陛下今日所為,無非是想讓魏王和太傅產生些許間隙罷了,就算沒有下官,這事也終...終不可為,太傅和荀令君此二人也必然會想方設法的駁...駁...駁斥回去。”
這下司馬懿倒是有些疑慮了,開口問道,“你既知如此,為何還要做那出頭之鳥?”
“下...下官只是氣不過”,見到司馬懿問到此處,鄧艾心中的無名之火又上來了,“魏王為我大漢出生入死數十年,平定各地叛亂,最終還政於天子。就連皇帝陛下自己都說‘假如無魏王,當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既如此,陛下又何必一邊惺惺作態,一邊又想方設法的剪除魏王勢力。魏...魏...魏王若真想做那皇帝,登高一呼自...自...自然有百萬之眾爭相呼應,又何必多此一舉還政於...朝呢?”
鄧艾終究還是太過年輕,任何事情還都想斷一個是非曲直,爭個對錯出來。
聽到這裡,司馬懿心裡不禁感慨,此子雖然才華橫溢,可終究還是年輕啊。
鄧艾接著說道,“不過今日著....實兇險,實賴...賴...賴下官魯莽,當面衝撞陛下,但我不...不後悔。世子雖然表面上斥責了我,但下官我也不是那不....分好壞之人,自然明瞭世子那明貶暗保之...之深意。只不過,在...在下官微言輕,無法當面感謝世子,只希望自己日後可以為多百姓做一些事情,以來報答世子的好意和大...大...大人的知遇之恩。”
司馬懿心想,看來自己準備的一大堆說辭也沒有必要了,這樣也好,本來還擔心他會誤解世子的好意呢。
想到這裡心裡頓時輕鬆了許多。既然已無事,便隨意四下閒看,忽然他看到了桌子上那道雪白的宣紙上,有鄧艾將將寫完的論策,文章右起派頭“軍屯論”三個大字赫然於紙上。
司馬懿順手拿起桌上的“軍屯論”看了起來,紙上的文字流利俊秀,未乾的墨跡散發出淡淡的墨香,只見策論內容如下;
“艾巡視郊野、黃河兩岸,見京畿之地開荒屯田之風日盛,然頗為雜亂無章。故據以時事,做軍屯之論,以呈諸位大人觀仰。
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灌溉農田,以便提高五穀產量及漕運疏通。
二、在黃河兩岸實行大規模的軍屯。
艾以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夠充分利用土地。應當開挖河渠,引水灌溉,廣積軍糧。
昔日為平黃巾之亂,故此而屯兵開田,於許都積蓄糧食,目的在於控制天下。而今天下已定,但南疆山越之民、北地西域胡虜之患未絕。
每逢大軍出征,僅用於糧草運輸之兵力就佔去一半,耗資甚大,勞役繁重。
而今京畿之地除執金吾守備大營,和衛尉宮廷禁衛營之外,黃河以北仍有屯兵二萬,黃河以南亦有屯兵三萬,按十分之二比例輪休,仍有常駐兵士四萬餘,自當邊種田邊戍守。
風調雨順時,收成頗豐,扣除軍民自用,每年用五百萬斛作為軍資。六七年間,便可積蓄糧草三千萬斛,此糧足可供十萬軍民五年之需。
三、以黃河為準,在京畿之地,五里設一個軍屯營。每營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衛。同時,拓寬河渠,引黃河之水以灌田桑。數年內便可灌溉農田二萬頃,屆時,沿途兵屯相望,雞犬相聞,繁榮富庶之象終將呈現。
在下竊以為,雍涼、北地、益州、荊襄、交州均可參照此法實行軍屯。
臣,鄧艾頓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