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五年四月十二日,朝議。

都察御史王雨橋當朝上奏,言都察御史巡查,各地多有瞞報漏報開荒之地,及刻意廢棄田地,使其從戶籍黃冊上劃出,又重新開墾之,以避開朝廷監管……

此議出,朝堂喧譁。

一個個朝臣接連諫言,皆是圍繞著如何增強朝廷對土地的控制,話題,自然也一步步轉向了朝廷對基層的統治之上。

土地也好,還是丁口也罷,

繞不開的,自然是從前明傳承而來的裡甲制。

縣令管縣城,出了縣城,集鎮,村莊,皆是屬於裡甲的制度範疇之中。

雖說也在縣令的管轄之中,但,事實如何,前明的歷史教訓,儼然還歷歷在目。..

文臣們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武勳將帥們一個個則是老神自在,默不作聲著。

天子則是心照不宣的看著朝堂上的爭論,朝堂議事,大都是如此,先由小角色打響第一炮,然後小角色們開始商議爭論。

等爭得差不多了,朝中重臣,便會出來定下一個初步的基調,然後,再由他這個天子最終決斷。

這一次,是為何,天子自然清楚。

心照不宣,等好戲上場。

時間流逝,殿中群臣意見亦是慢慢趨於統一,問題的核心,一如幾位閣臣私底下商議的那般,匯聚在了“裡甲制”之上。

最終,戶部尚書,內閣首輔劉起元,上奏請改裡甲制,群臣接連附議。

天子準之。

於是乎,如何讓裡甲制,與如今的財稅制度,及日新月異的各地官府制度完美對接在一起,形成合力,便成了群臣商議的核心所在。

一條條意見匯總,一個個問題被剖析,群策群力之下,自明初便定下的裡甲制,亦是在這場朝議上被被改得變了模樣。

直至朝議終時,天子才下旨,定下最終的基調。

即命內閣擬定改革裡甲制章程。

群臣領命,朝議終。

而朝廷中樞定下改裡甲制的訊息,亦是飛速的傳至天下。

稅務一案的震盪,還未結束,這接踵而來的裡甲改制便又如一道晴天霹靂,天下震盪。

自古之改革,可從無不流血之事!

自前明末年軍改,至昭武三年初的財稅改制,哪一場改制,不都是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而這一次,裡甲改制……

大恆天子主導的兩場國之大改,已經說明了一切。

即,當大恆天子的屠刀舉起時,什麼寬容,什麼潛規則,什麼默契,都是狗屁!

只有水火不容!只有黑白分明!

只有毋庸置疑的對與錯!

一時之間,天下各地,人心惶惶,不可終日。

在這人心動盪之間,似乎有股神秘力量在操縱,往日不顯山不漏水的大恆天下各地之“藩鎮”,亦是緩緩的浮現在了世人面前。

對不少有心人而言,亦是驀然發現,裡甲要改制,繞不過去的,便是這各地“藩鎮”!

惶惶人心變幻,往日被士紳文人不喜的“藩鎮”,卻是驟然成了天下矚目的一個個香餑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