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蕩蕩的遷徙隊伍,在山海關休整三天時間,便再次啟程。

綿延數十里的遷徙隊伍,頂著著漫天風雪,穿過山海雄關,沿著遼東走廊,最終,沒入了肆掠的風雪之中。

而堵胤錫,則是自啟程開始,第一次脫離了遷徙隊伍,在數十名騎兵的護衛之下,領著數名官員,策馬朝遼省而去。

曾經出山海關,便為遼東之地。

而隨著當年平定遼鎮後金,立遼省,這一條狹長的遼東走廊,卻是從遼東劃了過來,建制直隸山海府,直屬中樞。

而遼省疆域,則為前明時期的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所所轄區域。

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地域之浩瀚,堪比半壁漢地江山。

只不過,地域雖浩瀚,但也分實控與非實控。

實控之地,則是以戍邊衛所為防護,府縣村鎮為脈絡,構鑄的漢土秩序。

而非失控之地,則是指沒有漢民生存之地,大都是荒無人煙,亦或者有土著部落。

對待遼省,天子一向很務實,專注開發漢民存在之地,對沒有漢民存在之地,則是鐵騎犁庭掃穴,趕盡殺絕。

顯而易見的是,如今遼省的實控之地,較之圈定的浩瀚遼省,顯然是微不足道。

在昭武二年,初平遼鎮後金之時,包括遼東走廊,整個遼省漢民,也不過數十萬。

而遼東走廊的漢民,顯然佔據了其中絕大多數。

而遼省,曾經被後金盤踞已久,漢民為奴為婢,又沒有歷史上皇太極數次入關劫掠人口。

故而,遼省初立,人口也不過十數萬,後經天子親自坐鎮遼鎮近半年,召朝鮮漢民,同時調配衛所大軍戍邊,遷徙衛所將士家屬,這才讓遼省人口增長至三四十萬之多。

而後又立下鼓勵生育之政策,同時定下豐厚的鼓勵遷徙之策,以及數年時間清洗北地,大批士紳文人包括其家屬,被髮配至遼省……

種種措施之下,遼省人口,才迎來了躍遷式的增長。

時至如今,遼省人口,已近百萬,其中新生兒更是達到了十餘萬之多。

但顯然,較之可供開發的遼省浩瀚疆域,這點漢民,無疑是極其微不足道。

漢民稀少之地,便代表著統治的極其不穩,也代表著,要維持統治,必然只能依靠中樞的持續輸血。

畢竟,漢民少,那就意味著,異族容易生存,也難以形成統治秩序,而要在漢民少之地,維持統治秩序,對抗異族襲擾,就必須維持重兵。

而漢民少,統治秩序又難以形成,縱使形成,也難以自給自足,更別說維持重兵存在了。

如今的遼省,便是如此尷尬境地,這也是為何自昭武二年立遼省之後,中樞不僅持續性輸血,更是定下種種大策,皆只為了增加遼省漢民的最根本原因。

而這一次多達近十萬百姓遷徙而來,對人口剛過百萬的遼省,顯然已是母庸置疑的頭等大事。

早在遷徙之策定下之後,遼省,就已經在中樞指示下,為此次接收遷徙之民做著準備。

如過冬物資,農具,種子,乃至行政安置規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