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進退皆兩難(第1/2頁)
章節報錯
越級提拔,官運亨通,自然是人生一大幸事,更別說還是在市舶司這般直達天聽的權重之地。
縱使政績不足,根基不穩,但在這泉州市舶司有著必然興盛之趨勢的百廢待興之地。
只要紮紮實實幹上幾年,按部就班之下,恢復泉州港以往之繁榮,大筆的關稅銀子進入國庫,政績,自然也就有了。
在遼省定邊縣被越級提拔時,張煌言便是如此思考計劃的,甚至,在這市舶司,當初得到越級提拔訊息的驚喜過後,張煌言也是這般安慰自己。
蟄伏几年,勤懇幾年。
哪怕這泉州市舶司,不同於當年在遼省官場那般乾脆利索,反倒是利益關係極為錯綜複雜……
但身處官場,而且還是在這市舶司這般重地,這點心理準備,張煌言還是有的。
可……張煌言緊緊的盯著手中的這一封關稅卷宗,眸中深處,那一抹驚懼,已然愈發濃郁。
卷宗記載很是正常,按市舶司稅制,是從海外而來也好,還是從大恆出海也罷,皆需透過市舶司報備,繳納稅款。
而這卷宗上,所記載的,便是報備的商行,及繳納的稅款。
在市舶司,任職也有一年有餘,從百廢待興,到現如今已有喧囂,對市舶司的種種,張煌言自然早已了熟於心。
在這清洗最為嚴重的福建之地,能從事海貿的商行,其背後,幾乎都是有著大恆權貴的影子。
自他上任泉州市舶司市舶使後,拜訪者,幾乎是絡繹不絕,甚至,只要他稍稍鬆懈底線,那便是潑天的利益。
他堅守住了底線,但似乎,有人,而且似乎……有很多人,沒有堅守底線……
張煌言緊緊盯著卷宗上的幾個數字。
鴻運商行,主要是從事瓷器買賣,由福建運至海外賣給西夷,從西夷商人處賺取海量財富,再從海外購買糧食,及一些還在特產,運回泉州港。
很是正常的海貿商業模式,可在這稅簿之上,清晰至極的記載,在昭武四年末,至昭武五年上旬,鴻運商行的幾乎是保持著規律的報備與繳納關稅,且繳納的稅銀是一月比一月要高。
這無疑也很正常,局勢穩定,商業發展,呈上升趨勢,才是正常。
但自昭武五年六月開始,鴻運商行報備記錄倒也正常,但無論是海貿規模,還是繳納的稅銀,都開始呈減少的趨勢。
至現如今昭武五年十一月,報備的商品與關稅之銀,較之其最巔峰的數額,幾乎直接少了近半!
可據他所知,鴻運商行雖說在福建收復之後才建立,但在泉州,在福州等地的規模,可一直在擴張!
百盟書
一個專門從事海貿的商行,商行規模越來越大,在市舶司的報備的海貿交易,卻越來越小?
而且,鴻運商行的活動範圍,可一直都是在泉州福州之地,而在福建,可只有泉州一個市舶司。
無論是從哪方面來看,鴻運商行都不可能捨近求遠,跑到江浙的市舶司去從事海貿。
這意味著什麼……
似乎,也已經很是清晰……
“走私!”
答桉很是清晰,張煌言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欣喜。
張煌言記得清楚,他上任泉州市舶司市舶使後,這家鴻運商行,便是第一個過來拜見他的。
當初還隱隱表露了合作的意思,只不過被他斷然拒絕,隨後數月時間,亦是多有拜訪,但在他的拒絕下,也就慢慢沒了聯絡。
而這鴻運商行的底細,他自然也清楚。
這家鴻運商行,和如今大恆絕大多數商行,皆是一樣。
要麼是地方商行投靠了某個權貴,要麼,就乾脆完全是權貴的白手套。
其他地方是如何,張煌言不太清楚,但能夠參與海貿的,幾乎皆是如此。
沒有權貴的背書,進入海貿的資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