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時至七月中旬,灼灼烈日,卻依舊肆意的蒸騰著這座大恆都城。

天下各地雖災情連綿,但顯然影響不到這京城的繁華。

街道上車水馬龍,絡繹不絕,街道兩旁商販亦是綿延,叫賣呼喝聲不絕於耳。

城門處商旅行人更是排成長龍,將大江南北的貨物,運至這座為天下中樞的京城。

“看似繁華似錦,卻如烈火烹油啊……”

天子漫步城樓,望著城內外的繁華之景,幽幽一嘆。

天子身旁一身甲冑的靖,遼,兩位國公,亦是面面相覷,不明白天子此言何意。

天子也未解釋,眉宇間的凝重,卻是又增添了幾分。

在以往,朝廷雖統治天下,但限於前明的糜爛統治體系,對各地具體情況,根本沒有一個詳細的瞭解。

即,得過且過!

而隨著昭武二年末,掀起的賦稅大案,持續了整整一年,席捲了整個天下,將原有秩序徹底破壞的同時,改革進行,時至今日,改革持續已然有一年時間,新的秩序,基本已經建立。

在這新的秩序下,朝廷對各地的統治力,自然是回升到一個全新的狀態。

隨之而來的,自然是整個天下,近千個縣的具體局勢,都清晰的擺在了他這個天子面前。

毫無疑問,縱使當初的賦稅大案,對整個天下的經濟民生,造成了天大的打擊,但隨著改革對商籍的廢除,以及對商業的政策鼓勵,還有昭武四年陸續鋪開的各項大工程,朝廷投入天下的海量財富,亦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力度,將處在頹勢的大恆商業經濟,從低谷拉了起來。

水泥的限制早已放開,各家權貴陸續進場,一個個民間商行,亦是借這時代大勢,飛速的發展著。

而在他這個天子的刻意主導之下,以內廷為首的商行,除了糧,鐵,鹽,軍械這些涉及國家支柱的產業,其餘產業,亦是陸續的緩慢收縮著。

皇家商行的收縮,留下的市場,自然慢慢被民間商行吞食,如此多管齊下,百廢待興的大恆經濟,自然是慢慢的恢復著。

再加之如教育試點,以及改革大策的繼續深入,整個天下局勢,看似已經是一片大好。

但事實上,若是深入探究,如今的大恆天下,已然是烈火烹油之勢!

商業的發展,得益於朝廷對商業的政策鼓勵,也得益於這規模龐大的工程賑災。

以政策輔助,以基建帶動商業發展,在賑濟災民,保持穩定的同時,保住土地根本,且增加朝廷商稅收入!

這儼然是魚和熊掌兼得的好事。

但這其中,卻是有一個致命的漏洞。

那就是災民!

歷時近一年,大恆人口統計,已然完成,除去被偽明佔據的大半個江南以外,大恆境內,人口有七千八百九十五萬餘人。

而如今,大半個北方,幾乎都在天災影響之下,唯一的區別,或許就是天災嚴重與否而已。

天災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百姓,幾乎佔據了大恆總人口近一半!

這般恐怖的災情局勢,大恆現如今,之所以還能支撐得住,靠的,就是已經健全有效的統治體系,以及不惜代價的賑災!

當然,還有最為重要的改革分田!

這才是救災維穩的最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