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默起身,朝李修拱手,隨即緩緩出聲:“遼東為苦寒之地,普通糧食作物難以成活,但臣聽遼鎮降兵說,朝鮮有一種水稻,據說是從倭寇那邊流傳過來的,頗為耐寒,臣已經派人去朝鮮蒐羅種子,準備實驗一二。”

“在廣西,還有兩種作物,名為玉米,地瓜,據說也是外域流傳進來的,此等作物當初武院工科還要有學子專門研究許久,也頗為耐寒耐熱,縱使水土貧瘠,也極易成活,畝產也比普通水稻要多許多,臣已經安排百姓開始種植。”

“北方普遍種植的小麥高粱,在遼東適應也不錯,先前的遼東百姓,也大都是種植小麥,只不過,太過寒冷之處,小麥還是難以存活……”

李修點了點頭,民以食為天,遼東苦寒,雖說後世為糧倉之地,但現如今,可是苦寒貧瘠之地,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天地太過寒冷,太多作物都沒辦法成活,如此,才讓遼東始終難以成為前明的真正統治地域。

而如玉米地瓜這類耐寒耐熱作物,直到嘉靖年間,才流入大明,但限於明朝愈發糜爛的統治階級,這類作物,也沒有被大規模推廣開來,只是小規模的在各地種植。

而日本的耐寒作物,流傳到朝鮮以後,直到清末隨著戰亂不休,朝鮮人大規模逃難至遼東,源自日本的耐寒作物才出現在遼東大地,如此,才給後世開發這片土地,打下了根基。

有了耐寒作物,那便有了最基礎的統治根基。

剩下的,就是政策傾斜之下的發展了。

如此浩瀚,且地廣人稀的遼東,養育千萬人都綽綽有餘,這對一個國家而言,重要性,顯然不言而喻。

“糧食解決了,最重要的,便是人口與土地,土地改革還只是開始,以後還需要大變,你要把好關,不要讓人鑽了空子。”

“百姓的話,鼓勵生育,也要鼓勵漢民與朝鮮通婚,長久堅持,這樣才能保證朝鮮穩定。”

“免稅的話,凡開荒之土,皆免稅三年,政策朕會派人去關內宣傳,但有組織遷移民眾的話,短時間內,還難以做到。”

“若有關內民眾被吸引遷移而來,你這邊,絕對要做好安置,必要的口糧,以及種植工具,糧食種子,都要替民眾準備好。”

“海禁政策就徹底廢除,民眾出海,經商,都按改革政策來……”

“朕還會在遼東待一個多月,有什麼需求,儘管提出來,能解決的,朕都替你解決。”

聽到這話,張默頓時眼前一亮,連忙拱手道:

“陛下,臣想從武院抽調一批審計人員。”

“臣還想請陛下在旅順興建一船廠,設一水師巡防營,如此,海貿商稅才有立足之基……”

“武院這邊朕派調人過來的,船廠還有水師巡防營的話……”

李修頓時有些遲疑起來,遼東比鄰渤海,不管發不發展海貿,都必然是要設船廠,設水師的,但,設立容易,不過一道旨意的事情,可這錢,就不容易了。

搜刮了整個後金一國之財富,一場綿延這麼久的戰爭,還有封賞撫卹,消耗近半。

而遼東戰後的建設,才剛剛開始,未來還必定需要朝廷源源不斷的輸血,必然消耗海量的財富。

而這還只是遼東,關內,還有整個北方!

這場從遼東開始的改革,徹徹底底的侵犯了士紳地主的利益,待訊息傳開,顯然會引起大變,

也正是需要海量錢糧支撐。

這種情況下,每一個銅板,每一粒糧食,都要精打細算著用,才能維持住他的雄心壯志,才能讓大恆延續下去。

“船廠之事暫且延後,過一年半載再說。”

“登萊水師已經北上了,到時候,調一部暫且歸於遼東統轄。”

“臣遵旨。”

張默也沒了堅持,畢竟,財政艱難,在他們武勳之中,並不是什麼秘密。

他也只是試探一問,能成最好,不能成,也沒大事,如今遼東百廢待興,海貿,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夠發展起來的。

“去安排吧,牧民不同領兵,凡事一定要慎重,要三思而後行,絕不可冒進。”

“陛下放心,臣,絕不負陛下期望。”

“去吧……”

天子擺了擺手,目光挪轉,隨即定格在殿外匆匆走來的王五身上……

……

------題外話------

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