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遼東治理 (3000)(第1/2頁)
章節報錯
“以清寧衛,長河衛衛主體,招募朝鮮男子,改設靖海三衛,歸屬朝鮮督師統轄。”
“裁撤山海鎮,以山海營駐守山海關,設山海總兵,由原山海營都指揮使常毅擔任,駐守山海四營京軍,重歸京軍建制。”
“昌州左右兩衛,靖州三衛,天津三衛,改為遼東八衛,戍邊屯墾。”
“薊州營,破虜營改駐瀋陽,撫順,長風營改駐寧遠。”
“設遼東督師府,統領遼東軍務,遼東督師,由黃得功擔任,以上各部,歸屬遼東督師府統轄。”
殿中議事,諸將端坐,天子屹立,如軍帳議事一般。
一通安排下來,諸將亦是神色不一,戰後封賞早已落實,而遼鎮後金以及朝鮮被平定,駐軍變動,亦是在預料之中。
但,涉及一鎮裁撤,十數個衛所以及數萬營兵移防改制,顯然不是一句意料之中便可以平息的。
誰的利益受損,誰升遷,誰降職,誰得意,誰黯然,清晰可見。
毫無疑問,看上去損失最大的,莫過於山海鎮,從前放眼北疆邊鎮亦是數一數二的山海鎮,如今整鎮裁撤,由山海鎮,再度恢復成了山海關。
但,雖說如此,山海鎮,似乎卻是因禍得福。
山海鎮主力,本就是京軍四營,長駐山海鎮,幾乎從京軍化為了地方駐軍,如今山海鎮裁撤,重歸京軍,這對四營京軍將士而言,顯然是一件大好事。
而山海督師趙武,雖未安排,但此戰如此戰功累累,定然是厚賞。
顯而易見,此戰,最落寞失意的,莫過於曾經的陝西三邊總督周遇吉了,從曾經掌三大邊鎮,以及陝西境內軍政事物,到現如今的朝鮮督師,還只是負責朝鮮軍事。
從黃得功這位後起之秀升任遼東督師,就可清晰看出周遇吉的地位滑落,雖看似平調,實則地位一落千丈!
李修環視一圈諸將,目光最終定格在周遇吉身上:
“朝鮮不同遼東,若有叛亂,鎮壓叛亂即可,切不可傷及無辜。”
“還有,當鼓勵軍中將士,迎娶朝鮮女子,尤其是各個改制之衛所,要將這件事當成一件大事來辦。”
說到這,李修似是想起了什麼,突然道:“之前林丹汗不是送來了牛羊嘛,拉上一半過來,先滿足遼東及朝鮮衛所之需,若有剩餘,則租借給遼東漢民。”
“末將遵旨。”
周遇吉及諸將起身,抱拳應聲。
“坐。”
李修擺了擺手,目光挪至殿中戶部官員,問道:“如今遼東繳獲金銀,糧草有多少?”
“回稟陛下,有銀八百五十二萬兩,金二十萬兩,糧草的話,連月消耗,如今已經所剩不多,不過五十萬擔。”
“遼東朝鮮各個改制衛所,調撥十萬擔糧草,作為衛所先期軍糧,每個衛所將士,再賞銀五十兩!”
“你們兩個督師親自去盯著,誰敢伸手錢糧,就剁了誰的手。”
言至於此,諸將領命,李修才擺了擺手,示意諸將退下。
“爾等先去落實安排,張默留下。”
說完,李修之目光,亦是轉向坐在一側剛準備起身的武院祭酒張默,如今的遼東巡撫,目光定格片刻,李修眼眸深處也不免有無奈之色閃過。
讓堂堂武勳徹底轉為文官牧民,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首先,自然就是他麾下真正堪用的文官並不多,而朝堂及各地的前明舊臣,經這麼多次與文人有關的動亂,幾乎已經徹底將他對前明文官的期待消耗殆盡。
再加之遼東如今形勢特殊,為改革重地,那他就需要牧民之官不折不扣的貫徹落實改革大策,且遼東形勢特殊,軍政分離的情況下,也需要牧民之官與武勳有關聯,這樣的話,軍政才能默契配合,軍政配合默契,才能保持遼東穩定。
若讓前明舊臣治理遼東,那必然是三四品的大員,也必然是被改革侵犯利益的群體,且不說能不能徹底貫徹改革的大策,就是那高高在上慣了的心態,也必然會與與督師府弄出不小的矛盾。
到那時候,恐怕軍政兩方都顧著內鬥去了,說不得,還會徹底引爆武勳與文官士紳的衝突,這樣顯然與遼東大策不符,也不符合如今大恆的國情。
思來想去,也就只有這個法子,以堪用之武勳,徹底轉為牧民之官,而張默這個武院祭酒,算是開了個頭。
當然,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沒有可用之文官的原因。
“治理遼東,有什麼想法?”
李修從龍椅走下,沉默片刻後,才問道。
“貫徹落實改革大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鼓勵生養,以免稅分土之策,吸引關內移民……”